為何解放軍還在使用古老的光學測距機,答案令人振奮

稻草人| 2015-10-21| 檢舉

為何解放軍還在使用古老的光學測距機,答案令人振奮

看到題圖照片,很多網友會問這是什麼武器設備,似乎很罕見。其實這是我軍防空兵和炮兵常用的光學測距機,型號為58式1米光學測距機,是用來測量目標的距離和角速度的專用裝備。光學測距機是一種很古老的設備,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應用,當時主要裝備炮兵偵察兵,用於配置在前沿,測量炮兵所需打擊目標的距離。

飛機出現在戰場上以後,光學測距機還廣泛應用於指揮高炮部隊對空作戰。光學測距機是利用人瞳孔間的「體識」感覺進行測距,用雙物鏡的立體原理,當測距兵從目鏡中看到目標具有立體感時,會出現一個「之」字型的分劃,上面的讀數就是目標距離。

地面炮兵測距機通常比較輕便,多為0.5米或0.8米測距機,防空兵測距機較大,多為1米或1.5米測距機。海軍軍艦上也有光學測距機/指揮儀,複雜程度遠遠超過陸軍。

我國051級飛彈驅逐艦艦橋上面的「黃蜂頭」指揮儀/343型對空雷達,除雷達設備以外,就是一部大型的3米光學測距機。二戰期間海軍戰列艦的測距機甚至有20米測距機。

58式對空1米測距機於1958年裝備解放軍高炮部隊,是我國在50年代按照德軍和蘇軍在二戰時期使用1米測距機仿製生產的觀測器材,主要配屬於高射炮兵連及高射機槍連,可測量空中目標的斜距離或目標距離地面的垂直高度,也可以可供地面炮兵測量,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固定及活動目標的距離。由於其精度較好、性能穩定,直到現在好多部隊還在使用。該測距機屬於體視型測距機,最大特色就是具有強烈的立體感,用它觀測就像在看立體電影的效果。

本文配圖是10月19日解放軍報的報道,陸軍第41集團軍某防空團的某型防空飛彈,在晝間強紅外干擾條件下進行首次實彈射擊,3枚飛彈直刺蒼穹全部精準命中目標。該團先後完成該型飛彈晝間強紅外干擾條件下、夜間微光條件下和快反條件下實彈射擊演練,標誌該型防空飛彈具備全天候打擊能力。

【科羅廖夫談軍事欄目第61期】

這個防空團所裝備的可攜式單兵地空飛彈是國產FN-6型飛彈,該飛彈是我國第三代可攜式防空飛彈,可單兵肩扛發射,能夠攔截低空和超低空的戰鬥機、轟炸機和直升機。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是低空防空作戰的利器,近兩年在伊拉克、敘利亞等中東戰場上,多次擊落米-35武裝直升機等空中目標。

【科羅廖夫談軍事欄目第61期】

看到這裡有網友會問,為什麼在雷射測機普遍應用的今天,解放軍為何還在使用古老的光學測距機呢?

這要從可攜式地空飛彈的性能缺陷說起。配備先進引導頭的可攜式地空飛彈,例如使用焦平面陣、紅外-紫外符合制導的美國毒刺飛彈,使用四元陣列紅外傳感器的中國FN-6飛彈,都具有很高的抗干擾能力,理論命中機率極高,多數高達80%以上。但實戰中的命中率卻極低,只有20%至30%。

造成實戰命中率較低的原因是飛彈本身的一些缺點。

一是導引頭水平方向的視界極其狹窄,只有5度左右,單兵可攜式防空飛彈的引導頭需要建立穩定跟蹤後才能發射,發射條件很苛刻,如目標忽隱忽現,非常容易丟失目標。這就需要有小型雷達為其指示目標,建立提前量射向。

其次是FN-6的最大射程5500米,最大射高3800米,飛彈系統本身不配備測距機,通常依靠飛彈兵目測估算目標斜距,人體的肉眼在目標超過500米以後就無法精確的判斷距離,所以用肉眼估算距離的誤差極大,導致飛彈命中機率下降。這時就需要為其配備測距機,地面炮兵使用的小型手持式雷射測距機只適合對固定目標測距,不適合對空作戰。陸軍防空兵的雷射測距設備,只有25毫米雙聯牽引高炮使用的雷射航路儀比較適合為可攜式飛彈測距,但這種航路儀重量較大,需要使用吉普車牽引,不適合配備在輕便的地空飛彈班,這樣唯一的選擇就是能夠單兵使用的古老的1米測距機。

使用光學測距機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隱蔽作戰,無信號特徵暴露。現代戰機和武裝直升機都配備有全向雷射告警接收機,當探測到來襲測距雷射時,不僅能夠告警,還能夠測量來襲雷射的方位角,以便飛行員對地面防空陣地進行反擊。現代主戰坦克在遇到敵人雷射測距時也有反擊手段,例如我軍的99式坦克的炮塔上就安裝著一部雷射通信/干擾儀,當收到敵雷射照射時,可發射一束強雷射反擊。光學測距則完全沒有信號外泄,隱蔽性較好,加之1米測距機輕便靈活,所以在解放軍地面防空部隊一直應用到今天。

衡量一件武器,除了看性能,還要看是否好用,1米測距機就屬於好用的武器。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6685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