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助中國第5架運20成功首飛:令中國運輸機用上國產發動機

Alinna ...| 2017-03-27| 檢舉

圖為網上流傳的中國第五架運20戰略運輸機,編號785號。

最近10年以來,烏克蘭一直在積極推動武器裝備的出口供應,特別重視伊拉克、泰國和中國市場,中烏軍貿總額已高達15億美元。烏方期望在2013年前對華軍事產品出口規模進一步增加,達到12億美元。這樣一樣,在今後幾年內,中國應將成為烏克蘭頭號軍事技術合作夥伴。

而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工業雖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初步建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科研、生產體系,型號研製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毋庸諱言,「心臟病」始終是困擾我國航空工業健康發展的頑疾,目前軍民兩線上使用的飛機絕大多數仍安裝引進或仿製的動力型號。

為儘快扭轉被動局面,除了抓緊自研型號工程外,也要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借鑑國外先進技術,努力創造條件走聯合開發的道路。依照目前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對外合作主要面向原蘇聯地區(特別是涉及軍用項目),其中俄羅斯與烏克蘭是最重的兩個國家。

不過近年來,俄羅斯工業界已將我國視作一個快速崛起的競爭對手,加之還牽涉地緣政治等戰略利益考量,因此俄方對待技術合作的態度日漸消極(尤其像發動機這類核心裝備),顧慮、防範甚至遏制的做法也不鮮見。

烏克蘭的航空工業雖然沒法與俄羅斯相提並論,不過它從原蘇聯繼承了一套完整的設計生產體系,是極少數擁有獨立航空系統的國家,有一支經驗豐富的人才隊伍。最關鍵是烏克蘭與我國之間基本不存在戰略的、根本上的政治利害衝突,在關鍵技術和產品出口方面對我國的政策比較寬鬆,烏方有著較強的合作意願,這就為兩國航空技術合作鋪平了道路。

眾所周知,在國產飛機型譜中,重型直升機和大型運輸機(及配套系統)還是一片空白,這些機種技術要求高、風險大,開發周期長,現階段單純依靠國內力量還難以滿足用戶的裝備需要。恰好烏克蘭在該領域裡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具備良好 的技術和理論基礎。該國航發企業通過多年型號工程,已發展出比較成熟完善的製造工藝,儘管某些技術水平並不高,但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手段,容易與國內工業界進行技術對接,便於消化吸收。

烏克蘭對中國幫助最大的就屬運20戰略運輸機,中國運-20不久前開始進行高原性和極寒性的試驗飛行,飛機在試驗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五架試驗樣機已經啟用。運-20第一架量產型機很可能在兩年內裝備部隊。但是該機研發完成的準確時間不得而知。運-20的總體設計是與烏克蘭安東諾夫公司始於約十年前的合作的結果。烏克蘭航空製造商幫助設計了機翼並在總體上對該項目提供了很大幫助。作為交換,中國承諾將從烏克蘭購買備件和發動機。但是幾年前北京中止了與基輔就這一問題的談判。

中國運20戰略運輸機用於在複雜氣象條件下遠程運輸重達66噸的人員、技術裝備和物資。飛機尺寸如下:機身長47米,翼展 45米,機身15米。飛機動力裝置暫時採用俄制D-30KP-2發動機,但未來計劃換成中國生產的WS-20高涵道比雙路式渦輪噴氣發動機。

反觀烏克蘭方面非常重視對中國軍售前景,希望能在2018年前,也就是說,在3年之內,使對華軍事產品出口總額達到20億美元,從而使中國理所當然地成為烏克蘭頭號軍事技術合作夥伴。而在此前的10年間,中烏軍事貿易總額為15億美元。中烏軍事技術合作的所有政治條件都已具備,烏克蘭國防工業在目前的不景氣的情況下,不急於展示與中國達成的十多億美元合同。現在公眾所知的中烏軍事技術合作項目主要是「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和航空發動機供應合同,未來中烏軍事合作將大力加強發動機方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66630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