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網友們都在談論殲-20總師楊偉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消息,都在為楊偉院士而高興。不過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同期當選的另外一位。與楊偉院士炫目的殲-20飛機總師的頭銜相比,他的頭銜可能沒那麼高大上,但是他所從事的研究為中國國防工業所作出的貢獻一樣卓越。
他就是南京理工大學教授芮筱亭。簡單的說芮筱亭院士所從事的研究之一與我國300毫米遠程火箭炮有關。
我國的PHL-03型300毫米遠程火箭炮以射程遠,精度高著稱。其最大射程70公里,發射簡易制導火箭彈的精度可以達到射程的1/300。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通過引進俄羅斯龍捲風火箭炮獲得了遠程火箭炮的關鍵技術,但是由於缺乏相關經驗,PHL-03的研製遇到了很多難題。
我們按照龍捲風火箭炮的技術資料,設計了300毫米遠程火箭彈、發射裝置和載車、但是我們在確定其精度指標時遇到了難題。火箭炮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通過發射大量火箭彈才能驗證實際效果是不是與設計指標相符。如果不相符,則需要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特別是火箭彈的精度指標,射程70公里,火箭彈密集度達到射程的1/300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然而300毫米遠程火箭彈不同於以往,一枚300毫米簡易制導火箭彈在當時的價格就已經達到了80萬人民幣。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來進行試驗,光精度試驗一項發射的數量需要就需要好幾百枚,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試驗,所需要的火箭彈數量可能達到上千枚之巨。這上千枚的火箭彈,在當時就得8億人民幣。8億人民幣的彈藥試驗費,對於2000年左右的中國軍工來說並不是一筆小錢。
如果因為彈藥試驗的費用高昂而放棄,PHL-03就不可能達到堪用的狀態,更別說後來基於300簡易制導火箭彈發展的各種精確制飛彈藥,和射程達到140公里甚至更遠的300毫米火箭彈。
芮院士根據火炮發射動力學和多體系統動力學理論立了多體系統發射動力學理論與技術體系。針對300遠火提出了專門的非滿管試驗方法。也就是說不需要像以前那樣用滿管裝填的發射車齊射的方式來進行試驗,從而大大節約了試驗用火箭彈的數量。
在PHL-03之後,芮院士的理論又成功的應用到包括AR-3 380毫米遠火在內的我國全新一代的所有火箭炮之上。用一位相關領域專家的話來說,芮筱亭院士的理論為我國遠程火箭炮的研製所節約的經費和創造的經濟效益至少在20億人民幣以上。(作者署名:炮霸707的軍事小站)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73768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