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航空工業起步晚,發展速度卻相當快,比如:T50教練機,已經出口多國,韓國一直堅稱為該機:國產,然而剛想進軍美國市場就遇受,就慘遭打臉,而且是遇受二大打擊。
T50
先是教練機要賣給美軍使用,那麼要貼洛馬標籤, 表明為美國產品,而不是韓國製造,這回自主研發,總算露餡了。該機實為美國設計、核心設備也是美歐製造,韓國只負責殼體製造和總裝的產品。接著,洛馬方面提出要求,要韓國大幅度降低成本,考慮到該機實際大量美國設備,所謂的降低成本就讓韓國讓利,不讓其賺錢。
為美軍開發的專用型號
美軍為更新現役的T-38噴氣教練機提出了F-X項目,T50為其主要競爭者之一,由於需求在350架以上,如果拿下,這一訂單對韓國來說,屬於突破性的成果。可惜美方並不打算讓韓國從中占到什麼便宜。其實早就防備這一點了,按雙方簽訂的聯合營銷協議,各自獨立負責在本國的市場營銷工作,只有國際市場推銷才合作。也就是說,參與F-X項目競標工作為美方的事情,韓國只是做為助手參與。即使中標,也只能算是韓國當個分包商,能賺到多少錢,只能由美方說了算了!
這場面真是韓國製造
理論上,韓國宇航公司為T50的總承包商,負責機身、尾翼、機翼等結構的生產和全機的總裝;實際上,總體設計方案,及飛控設計、雷達和航空電子設備集成,由美國公司負責。主要機載設備,有通用的F404發動機、英國BAE的數字電傳飛控硬體,也有國際知名公司的產品,卻看不到什麼韓國產品。
T50的總體氣動方案基於F16修改而來;重量和尺寸分別為後者的70%和80%,飛行性能特徵、座艙介面、操作方式近似,非常適合於裝備F16的國家,也可以充當F-22、F-35等先進戰機的配套教練機。
注意一下,韓國企業的標識不僅小,還被放到下面
因追求高性能,造成單價過高,目前單價已達3000萬美元左右,原本美軍的F-X項目為一個大好機會,可惜想得美好,現實卻不一樣。如今的局面讓大韓民國臉面何在?原本就是想賺個臉面的事情,結果美國不給面子,不讓在美國產品上掛上韓國造標籤,好處也要全部流入美國手中,韓國什麼也沒得到。(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