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中國海軍又迎來了一艘嶄新的戰艦服役,該艦即以四川城市命名的「遂寧」艦。而在此之前,「遂寧」艦已經圓滿完成了操作培訓、系泊試驗、航行試驗和作戰系統及武備試驗等科目,很快就能形成戰鬥力。「遂寧」號是我國建造的第39艘056型護衛艦,而就在2017年,之前共有8艘056型護衛艦加入海軍。
在中國海軍的水面作戰艦艇之中,056型護衛艦從2012年開始,呈現出高密度下水的態勢,通常每年下水7~10艘,迄今為止已有43艘左右下水。2014年相對特殊一些,僅有6艘下水。而進入2017年,056型護衛艦的建造數量呈現出陡然降低的趨勢,今年這種艦艇僅下水了兩艘。單年下水數量變化如此之大,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國大規模建造056這種輕型護衛艦的階段已經結束,未來將開始小批量生產換裝狀態。
056型護衛艦下水數量的陡降,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我國海軍對這種艦艇的規模已經達到相對滿意的狀態,瀕海狼群也開始形成氣候。在中國大批量建造056輕型護衛艦的同時,俄羅斯也在做著一樣的事情。但是,無論是在定位上,還是在艦艇型號的選擇上,俄羅斯和中國都有很大的區別。
中國的輕型護衛艦僅僅是056型一種,以及它的改進型號。056型護衛艦主要用於執行海上巡邏警戒、護漁護航、單獨或協同執行對艦對潛作戰任務,是近海防禦的主力水面裝備。而相比之下,俄羅斯的輕型護衛艦就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徵,上馬的型號有「獵豹」級、「布揚」級及其改進型「布揚」M、「守護」級、「瓦西里·貝科夫」級和「颶風」級。而且,俄羅斯海軍還保留有很多老式的輕型護衛艦。
這麼多的型號在同一支海軍裡面服役,在後勤保障方面無疑將構成巨大的負擔。對於成熟的海軍而言,大規模建造的艦艇型號越少越好,例如美國航母編隊內的主戰艦艇就僅僅有「提康德羅加」級和「伯克」級。在同一個時期上馬多個型號執行類似任務的艦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對於選型不滿意,只能採取小步快跑、不斷改進的建造策略;另一個是不得以基於現實而進行的妥協,目的是讓各個設計單位和船廠都有飯吃。筆者更加傾向於後一個原因。
同056型護衛艦相比,俄羅斯新建造輕型護衛艦更加強調武備。例如,最近交付或下水的輕型護衛艦都要求既能發射遠程反艦飛彈,又能執行攻擊2500~3500千米陸上目標的任務。從單艦實力來看,它們的確要比056輕型護衛艦要強很多。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是在俄羅斯沒能大規模建造驅逐艦和巡洋艦的大背景下,而採用的一種權宜之計。它們雖然噸位不如「無畏」級、「現代」級和「光榮」級大,但在對陸攻擊能力方面已遠遠超過後者。
實際上,建造輕型護衛艦的國家不外乎有三種需求,即遠洋海軍的僕役、小型海軍的主力、近海防禦型海軍的利劍。第二種在小型海軍裡面很常見,例如印度尼西亞海軍的「馬爾塔迪納塔」級護衛艦,排水量2300多噸,這種護衛艦比4000噸上的遠洋護衛艦要小很多,因此其實也可以劃歸到輕型護衛艦一類。「馬爾塔迪納塔」級屬於「西格瑪」10514型,豪華版有垂髮有反艦飛彈,還有機庫可搭載直升機,而簡化版就沒有垂髮和反艦飛彈。類似於「馬爾塔迪納塔」級的護衛艦增加了機庫,可以在更遠的地方執行任務,噸位一般2000噸往上走。
在俄羅斯海軍之中,輕型護衛艦扮演的就是近海利劍角色了。儘管俄羅斯海軍仍然有大量老舊的驅逐艦和巡洋艦,但高層認為這些艦艇已經不足以應對擁有航母戰鬥群的對手,因此採取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在新一代艦艇的建造上,噸位縮小,強化武備,專注於近海。它們將同陸基和海基的反艦力量構成立體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而當出現地區衝突時,這種小型的艦艇已足以應付中低烈度的戰爭了。
在中國海軍手裡,056輕型護衛艦發揮的屬於僕役角色,靠近己方海岸線的很多雜務活兒都由它承包了。同後兩種類型的護衛艦相比,056的單艦實力顯得薄弱一些,但它們擁有更強大的遠洋艦隊撐腰,所以像機庫和遠程對陸打擊等等能力反而不是急需。而且還應注意一點,從總體費用上核算,小型艦艇裝垂髮配機庫,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支持系統,而萬噸級的大艦,同樣的一套系統就能獲得更多能力。056型護衛艦大規模建造的時代結束,反而體現出我國海軍對艦艇建造的科學布局。(作者署名:雲上的空母)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73766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