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維克蘭特」號航母服役至今,印度使用航母滿打滿算都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這給予人們一種假象,我的天,半個多世紀,即便是猴子也能把航母掌握得溜熟,更別提活生生的印度海軍官兵及其艦艇工業人。因此,在對比中國和印度航母實力時,這往往成為其論證印度航母實力比中國更強的證據。但實際上,此種說法根本就站不住腳。
話說火藥是我國發明的,應用于軍事在我國也是最早,但近代對其進行充分利用的則是在西方,反而堅船利炮敲開我們的大門。因此,獲得某項技術和武器的時間長短,並不一定會代表擁有者水平的高低。只不過時間是決定因素之一,而非充要因素。無論是在使用上,還是在航母配套工業的建設之上,印度都走了很大的彎路,這是毋庸置疑的。
印度的航母發展歷史,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特點,那就是起點非常低。印度海軍購買的第一艘航母,屬於二戰時代的技術,1943年10月14日下水,1945年9月22日服役,在英國名叫「大力神」號。1957年,英國將這艘航母出售給印度海軍。隨後,「大力神」號被拖往貝爾法斯特實施進一步建造。到1961年時,該船完工並交付,並在當年3月4日正式成為印度海軍的第一艘航母,改名為「維克蘭特」號。「維克蘭特」號標準排水量1.6萬噸,滿載排水量1.95萬噸。按照今天的劃分標準,它只能算輕型航母。
第二艘「維拉特」號也是從英國購買的,為「半人馬」級中的「競技神」號,於1944年開始建造。直到1959年,「競技神」號航母才完工。到1973年時,這艘航母被改為反潛航母,僅僅搭載直升機,原先的彈射器和阻攔索也被拆掉。1987年,英國將「競技神」號航母賣給印度,而該航母只能搭載「海鷂」垂直起降飛機。「維拉特」號的標準排水量為2.4萬噸,滿載排水量2.87萬噸。
無論是「維克蘭特」號,還是「維拉特」號,雖然使用時間長,但其實在增強印度海軍及艦艇工業的能力方面,貢獻極為有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艦艇工業的積累方面。按理說,經歷兩艦如此長時間的使用,印度應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以嘗試建造自己的航母。然而印度的決策讓外界大跌眼鏡,它準備購買俄羅斯二手航母「戈爾什科夫」號,而且還是由後者來改裝。至於此後的王八帳,印度被坑得慘不忍睹,大家都已經很了解,就不多表。
在運營方面,兩艘航母的使用也貢獻太低。這一點在後來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上充分地體現出來,按理說印度運營航母都很有經驗,米格-29K艦載機也飛行這麼長時間,按理說印度海軍的機械師應該能發現問題才對。但 「維克拉瑪蒂亞」號已使用好幾年,這才想起米格-29K有問題,印度海軍才找俄羅斯要說法,當然後者是不認帳了。印度雖然在前期使用過噴氣式的固定翼艦載機,但後來則轉而使用「海鷂」,那麼多年的斷代,遇上米格-29K再次變成小白,俄羅斯不坑你,那會坑誰呢?
與之相比,中國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積累航母建造基礎。無論是「墨爾本」號、「明斯克」號、「基輔」號,都可以被視為中國對航母這種高技術綜合性平台的早期探索。甚至,我國還曾經論證過建造與一艘類似於「基輔」級的航母方案。但最終,我們都沒有將這些航母改造成現役艦艇,而是將其拆掉或變作主題公園。如果沒有這些前期的積累,那麼中國在改造「瓦良格」號上花的時間會更多。
蘇聯解體對於紅色帝國本身是個巨大的打擊,但對於中國海軍和艦艇工業來說,這是空前的機遇。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一舉購買到蘇聯未能建成的航母「瓦良格」號及其全套設計圖紙。「瓦良格」號比俄羅斯在之後2004年出售給印度的航母「戈爾什科夫」號要整整領先一代,其滿載排水量達到6.7萬噸。艦艇工業通過對該艦進行改造,使中國海軍獲得我國的首艘航母「遼寧」艦,而無論是對行業本身,還是海軍,這都是一個非常高的起點。沒有相當的魄力,是根本不敢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的。
同中國相比,印度在航母的發展道路上走得非常保守。即便是比「瓦良格」號晚購買的「維克拉瑪蒂亞」號,也只能交由俄羅斯來改裝,而且問題層出不窮,還曾經鬧過耐火磚事件。這一來二去,以「遼寧」艦和「維克拉瑪蒂亞」號為分界線,中國一下子就在航母綜合能力方面將印度甩在後面。而且當國產航母已完成系泊試驗,準備進行海試的時候,印度航母工期卻一拖再拖,完工之日遙遙無期。
正是因為中國和印度對於強化本國艦艇工業的不同態度,最終產生了極大的反差。在中國,兩艘「基輔」級航母被用作主題公園,而同一級的「維克拉瑪蒂亞」則成為印度海軍的主力戰艦。可以說,中國從改造「瓦良格」號到建造國產航母,足足走完了印度半個多世紀都還沒有走完的路。這裡面的分量究竟有多重,想必各位讀者能夠體會得到吧。
中國之所以敢於三步並作一步走,除了魄力、膽識和技術積累,還有的是無數人的默默付出。當人們早已下班回家之時,那些為航母奮鬥的工作者仍在辦公室里奮鬥著。而之所以要奮鬥,是因為肩負重任,胸懷實現中國擁有第一艘航母的夢想。正是這種夢想,轉化成強大的動力,並催生出累累碩果。(作者署名:雲上的空母)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