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失聯潛艇或已沉沒 若是中國潛艇可能早已獲救

Alinna ...| 2017-11-30| 檢舉

載有44人的阿根廷聖胡安號潛艇失聯,多國組成的搜尋隊伍已經全面搜索了潛艇失事位置的大部分海域,但仍沒有鎖定聖胡安號的位置。若聖胡安號所有船員證實罹難,將是自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2000年爆炸沉沒、造成118人死亡後,全球最嚴重的潛艇災難。

艦長曾報稱電池短路。阿根廷海軍發言人認為爆炸的原因可能是高濃度氫氣。聖胡安號為柴電動力潛艇,配置了重500噸的鉛酸蓄電池,若充電過量,釋放的氫氣會發生爆炸。潛艇失聯之前,曾出現強烈的爆炸,船員很可能已葬身海底。

 

聖胡安號潛艇屬於德國以209型潛艇為阿根廷建造的2艘TR-1700型常規柴電潛艇的第二艘。艇長66米,水下排水量2264噸,最大下潛深度300米,水下最高航速25節,自持力30天。 潛艇最後與基地取得聯繫區域比較複雜,水下深度從200米至1000米。

聖胡安號擁有四道救生保障。每個艙室都具有獨立的空氣調節和通風裝置。艇內設有大氣環境監控系統,自動消防系統,動力艙內設有油霧消除裝置。

 

首先是緊急上浮系統,是潛艇在遇到危急時刻,依靠本艇動力進行自救的最後手段。艇上的快速吹除系統可通過火藥爆炸產生氣體,將壓載水瞬間排出艇外,通過自動均衡作業系統,在安全狀態下緊急上浮。上圖是我國海軍的039潛艇也進行過類似的試驗。緊急上浮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因此雖然這個動作很好看,但它並不好玩。

 

其次是深潛救援器對接救援。潛艇耐壓殼體被分隔為兩個獨立的艙室,每一個艙室在沒有破裂的情況下使船員能夠在水下生存七天,直到他們被深潛救援器(DSRV)救起。

 

當失事超過150米深度,潛艇水兵還可以身著特製的單人潛艇脫險裝具從指揮塔圍殼潛水艙逐個脫險。

 

如果深度在100米左右,可以向潛艇內注水,等到內外壓力平衡以後,從尾艙升降口快速連續地離開潛艇,並爬上從潛艇釋放的救生筏。

 

儘管聖胡安號潛艇的救生系統在80年代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甚至比2000年爆炸沉沒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還要先進。但80年代的潛艇技術已經有些落伍。如果這是中國潛艇,應用我國最新的潛艇救援技術,很可能會成功獲救。

 

首先是中國海軍擁有阿根廷潛艇所不具備的整體逃生艙技術。這項技術是目前世界潛艇救援的最先進設備。中國第一個安裝大型整體逃生艙的潛艇是海軍032型試驗潛艇。

 

該艇2012年服役,常規排水量3800噸,水下排水量6600噸,是地球上現役排水量最大的常規動力潛艇。可試驗潛射戰略飛彈、舷間垂髮巡航飛彈、反艦飛彈、魚雷和特種作戰水下運載器。該艇在指揮塔前端安裝了一部逃生艙。救生艙為筒狀結構,分二層布置,能容納主艙成員,配備可生活數天的淡水食品,以及衛星定位和高頻加密通信設備。

 

圖片:俄羅斯海軍885型核潛艇北德文斯克號的緊急救生艙,這個救生艙最大工作深度180米。

中國海軍還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快速上浮救援裝具。艇員通過潛艇的閘套快速出水,可在水下30至150米快速上浮脫險,僅需16秒就能逃生。

 

 

人體在水下處於高壓狀態,如快速上浮,身體將因為減壓引起潛水病,危及生命。所以過去潛艇失事後,艇員上浮救生的生存率很低。而快速上浮脫險技術,俗稱「快漂」,是艇員不減壓脫險,穿著上浮脫險裝具,快速上浮脫離險境到達水面的脫險方法。此方法的優點是高壓暴露時間短,水中停留時間短,不會發生減壓病。我國的潛艇快漂逃生技術師從英國,從90年代開始技術攻關,完成了快漂筒模塊和自動水氣系統等技術,研製了世界最先進的快速漂浮脫險裝具,穿上這套脫險服,就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漂到海面。(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73508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