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2016年12月23日,改進型FC-31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將近一年之後,再次曝出第二架原型機試飛的消息。冒著非議與謠言,瀋陽飛機工業集團(以下簡稱「沈飛」)執意要將「黑色鶻鷹」放歸天際,搏擊長空。遙望著的「骨頭鷹2.0」初涉蒼穹,這架新式戰鬥機採用正常布局,機身寬大,兩側布置有DSI進氣道,中等後掠角、後緣前掠的機翼,兩台發動機中,中型尾椎突兀並立,兩個蝶形垂尾向外傾斜,主翼較薄,平尾靠後。垂尾向外側傾斜,既能有效降低雷達散射,又能使垂尾避開前機身拉出的渦流,提高可控性。一舉一動,一顰一蹙,如此風采,頗有二十一世紀伊始就在美國領空服役的F-22和F-35的神韻。
從側方看,殲31原型機翼面積較大,起落架安裝在進氣道下側,與F-22戰鬥機較為相似,只是相比之下,少了兩個副翼。而從俯視方看,機身短粗,裝有與機翼近乎等長度的前、後緣襟翼,更類似於負責執行攻擊任務的F-35,而且利用鼓包降低進氣道重量、減少進氣道縫隙數量以降低雷達反截面積的DSI進氣道,也同樣應用於F-35戰鬥機。不難看出,在國產第二款隱形機機型的設計上,601所向兩位的西方「前輩」借鑑了不少。
舊事重提,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大名鼎鼎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採取了「沙漠風暴」行動,上千架戰鬥機晝夜出擊,用硝煙與熱浪割斷了伊拉克軍隊的南北戰線,從而徹底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先進戰機在現代戰爭中表現出的橫掃千軍之勢,讓中國空軍倍感壓力,因為就技術裝備而言,中國依舊落後世界頂尖水平25年左右。就在這承前啟後的歷史時刻,經過與前蘇聯政府的艱苦談判,終於在1992年引進了第一批蘇-27戰鬥機,並交由瀋陽方面進行仿製生產。1998年,沈飛組裝的國產蘇-27試飛成功。此後,沈飛緊攥著圖紙,開足生命的馬力,鍛鋼鑄型,鉚釘點綴,焊槍畫藝,零件連結,共同繪製國產「側衛」家族的宏偉藍圖。2003年12月6日,殲-11新機型成功試飛。在這基礎上。瀋陽方面又改進位造了的若干種新型作戰飛機相繼亮相,這包括了殲-11B、殲-11BS、殲-16多用途戰鬥機等等。隨著這批生力軍的加入,中國空軍新的歷史紀元開啟了。
雖然中國「側衛」家族已漸漸浮出水面,如殲-11B、殲-11BS之類的傑出代表也已在中國空軍中服役多年,然則不可忽視的是,它們依然未能擺脫原機型前蘇聯蘇-27的陰影,除了殲-16(借鑑蘇-30MKK機體)和殲-15(借鑑蘇-33機體),沒有一架國產「側衛」使用翼根掛架。由此可見,殲-11系列在仿製的過程中,仍然全部複製了蘇-27的機體結構。
相較而言,蘇霍伊設計局仍能用中方退貨的蘇-27散件,改造出結構補強,照樣安裝翼根掛架的蘇-27SM3。但是反觀沈飛,在生產線完整、生產材料齊全的情況下,仍然未能找到高明的設計方式來改良的殲-11系列。由此可見,沈飛對於前蘇聯的蘇-27的機體結構及設計思路並未做到「吃透」以至於可以「隨意改裝」,仍然要以之為基礎才能有所作為,原創領域十分有限。
沈飛的國產戰機創造之路十分坎坷,「安於仿製,不思進取」的質疑之聲不絕於耳。比如早期的第一種超聲速噴氣式飛機殲-5仿製前蘇聯米格-17;空軍老兵殲-6脫胎於米格-19等等。如果說中國航空工業的起步多倚仗「老大哥」蘇聯,經常借鑑其寶貴經驗無可厚非,然而這對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研製過程中夭折,至今仍然眾說紛紜的殲-13又無從辯駁。雖然處於意識形態不同的兩個世界,殲-13和當時設計非常成功、廣泛裝備西方各國的同量級美製F-16戰鬥機有著驚人的相似,對比兩者的圖紙,不僅外形雷同度很大,還都採用了邊條翼形式,這一機翼構型在那個年代還十分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殲-13氣動構型的設計方案也頗具F-16的既視感。因此,有美國媒體說:「看到中國殲-13戰機的外形,美國都感到有點無奈了。」
誠然,中國航空工業底子薄,起步晚,又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的低潮,導致中國無法潛心研究原創的飛機製造技藝,若要一邊讓生產量滿足空軍每年的裝備需求,一邊追趕國際先進技術,顯然不現實,只能有所側重。而沈飛一直秉承著模仿追趕為主,創新超越為輔的穩妥路線,同時以滿足空軍需要為主要業務,使得沈飛一度資金緊張,創新研究計劃一直延期。因此,並不能說沈飛只是一味的墨守成規,而是伺機待發。不過沈飛一直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主打產品,總是被成飛、西飛等後生搶去風頭。就當下而言,沈飛亟需拿出一款像樣的原創產品來威服眾方,重鑄輝煌。(作者署名:鳥巢軍武評論 鷲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