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器知識的11期採訪中,朵英賢院士提到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題:
中國5.8毫米步槍彈,一發耗能0.43千卡;俄羅斯5.45毫米步槍彈,一發耗能0.334千卡;兩種彈藥的發射耗能很大,而5.45毫米發射藥的火藥力偏弱,「對接的時候能量差能否調整過來要費一番功夫」。
結合此前他在採訪中連續多次表達對5.8槍彈發射藥不滿,提到要從歐洲進口發射藥生產線的內容;可以判定,中國的新5.8槍彈發射藥,將會是從俄羅斯引進生產技術。
俄羅斯在精密化工上的表現能力並不好,槍炮發射藥的水平一直明顯遜色於西方國家;同口徑級別的武器,相同的彈頭動能,總是需要更大的發射藥數量、更長的槍管才能實現。
5.8槍彈
5.8槍彈發射藥
近年來中國在火炮發射藥的水平上提升非常迅猛,實際上中國在火炮、特別是125毫米坦克炮上實現威力脫胎換骨般的提升,發射藥的進步是極為核心的環節。現在俄羅斯125毫米炮,從發射藥到彈芯,到整體性能,無不全面、大幅度的落後於中國。
然而在成本、技術都要低級得多的槍彈上,中國竟然又要回過頭去找俄羅斯引進發射藥,還是非常老式的5.45毫米步槍彈發射藥,這令人實在是感覺複雜。
從80年代以來,中國大量從西方引進先進火炮技術,這是後來中國火炮飛速進步的基礎。比如從瑞士引進的雙35火炮,對於中國火炮行業各方面的提升都極其巨大——當然過程也痛苦無比。
雙35高炮
早年中國高射炮製造能力,也就是蘇式雙37的水準;這種蘇聯二戰和略晚的級別的火炮技術,又是二三十年代從德國瑞士引進而來。後來搞雙35,一下等於要趕上西歐6、70年代水平,中國的火炮人花了近二十年,充滿淚水的艱辛二十年。
而當時包括在引進技術中的雙35高炮發射藥,是世界範圍內典型的新一代優秀髮射藥;能量高,穩定性好,爆溫低,燒蝕作用弱——這是火炮輕巧、威力大、壽命長、各種環境下表現穩定的基礎。
而類似的火炮發射藥,中國引進和發展的數量,並不止這一種。槍炮的發射藥雖然不能直接共用,但是其技術在基礎層面是共通的——而且槍械發射藥的研製難度還要更低。
5.45發射藥在世界水平以內,非常落後
中國花了那麼大的代價,掌握了先進火炮的發射藥生產和研製能力,為什麼不能多花一點功夫,打通槍炮發射藥之間的隔閡,在引進的西方現代發射藥基礎上,開發新的步機槍發射藥?
哪怕就是抄,也得在能力所及範圍內,找個最好的去抄啊?學會了歐美一大堆新型先進發射藥,現在還要去抄俄軍的5.45發射藥,這是搞180度彎路地板油超車啊!這大概就是中國槍械發展的一大悲哀了。(作者署名:候知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