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新概念頻頻出現在美國人、印度人口中,那就是「印太戰略」。這背後,先是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與美國防長馬蒂斯雙雙在南亞、東南亞和東北亞穿梭訪問。在此之後,又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東北亞和東南亞之旅。一個新的「亞洲戰略」已經在美國政府當局最重要的三個人物的亞洲之旅和各種講話中浮現出來,在特朗普的APEC演講中,這個「亞洲戰略」已經大體上呈現在人們面前。
雖然這個「新亞洲戰略」是以美日印澳這四國為主,但是其中一個角色顯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那就是三個月前剛剛結束與中國在邊境地區對峙的印度。美國想拉印度制衡中國,將印度與太平洋地區更為緊密相連。為了拉攏印度,特朗普在8月底決定增兵阿富汗時,發表演講批評了印度的死敵巴基斯坦,同時極力抬高印度的重要性。
美日等國的讚美之詞也讓印度飄飄然,「大國外交」的雄心已經達到近幾十年的頂點。在這種情況下,再看看印度最近半年的各種舉動,一個重要問題已經被很多人所審視,「如果中印在邊境地帶的對峙演變成衝突,那麼解放軍將如何打一場高海拔山地戰爭?」
一、千萬不能低估印度
在美國國務卿蒂勒森10月底訪問印度時,雙方除了談到加強合作,謀求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之外,也談到了美國向印度出售武器的細節。軍售名單中除了F-16、F-18戰機外,還有印度想買的美國最先進的海上無人偵察機。印度想以此平衡中國在印度洋逐漸崛起的軍力,克服印度對中國潛艇的焦慮。
3個月前結束的洞朗對峙,似乎讓印度一些人重新找到了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丟失的信心。在這次對峙中,印度軍隊表現得比以往更加強硬,在洞朗附近,印度有3個山地師備戰。於此同時,印度在中印邊境附近的拉達克地區還部署著近1萬名士兵,直到11月初才撤離。
根據《今日印度》11月4日的報道,有消息人士透露,在此前的中印對峙期間,印方在中印邊境印度一側部署近10000名士兵,藉口是進行演習。這名消息人士稱:「在我們於10天前取消警報後,就已經有兩個旅(6000名士兵)先行撤離,返回到了實際駐紮地。」據介紹,這些士兵來自第17山地打擊兵團。
此外,為了防止所謂「解放軍越界」與洞朗對峙事件重演,印度邊境警察部隊計劃成立並部署一支機械化隊伍,以加速在中印邊界動員的速度,而這是他們成立超過50年來的第一次。
印度邊境警察部隊接受檢閱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聯邦內政部最近通過一項決定,在沿中印邊境設置的高海拔邊境前哨,為邊境安全部隊全面配置雪車。接著又決定,要在印度西藏邊界警察下設機械化部隊。這支機械化部隊將有超過250輛吉普車、全地形越野車(ATV)、雪車,挖土機與中型四輪傳動車。
印度一位官員說,儘管印度陸軍有機械化步兵團,但無論平時或戰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邊境警察,因此有必要設機械化部隊。
至於印度為什麼對高原山地部隊如此重視,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可能就是印度人一直想找回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丟失的顏面。所以,在1962年之後,印軍的山地作戰能力一直在穩步提高,不少領域堪稱世界領先。
1984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錫亞琴冰川爆發的武裝衝突,印軍以對空軍、山地炮兵的合理運用和毅力,取得勝利,以致於至今仍控制著冰川大部分地區和所有較高的哨所。
那被認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冷的一場戰鬥,因為錫亞琴冰川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最高的哨所海拔在6749米,已是人類戰鬥的最高紀錄!
同時,印度軍隊還有著非常豐富的山地作戰經驗。比如說,所有爆炸性武器、機槍連發都被嚴格限制,因為這可能會引發雪崩,而雪崩會比敵人可怕得多。另外,山地和高海拔的地理氣候條件會給炮彈、子彈的射程和準確度帶來比較大的影響。而常年在這種地區活動的印度山地打擊軍團顯然對此比較了解。
二、打一場高海拔山地戰爭
美國資深情報工作人員凱文·麥考利(曾負責對蘇、對俄、對華軍事情報工作)不久前為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撰寫文章,分析了解放軍對山地作戰與高原作戰的準備。他認為,如果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區再次發生對峙甚至是衝突,雙方將需要應對困難的高山地形和複雜的天氣條件。
為了準備這種突如其來的狀況,印度和中國都對能夠進行高海拔山地和高原地區戰爭的軍事力量投入了大量財力和物力。而外界通過觀察、分析中國軍隊的理論和這些部隊的訓練,能夠就一個重要問題——「解放軍如何打一場高海拔邊境衝突」獲得重要的見解。
山地與高海拔地區軍事行動必須在複雜的地形環境中進行,而中國有許多這樣的地區,特別是邊境地區。特殊的地形及氣象條件對信息化軍事作戰行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解放軍的邊境防禦戰和反擊戰,將包括山地和高海拔山地的特殊戰爭。
山地大約占中國領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在邊境地區更是占很高的比例。山地通常只有很少的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人口稀少、資源有限。山脈蜿蜒輾轉,使視線變得複雜。一些地區受到風化侵蝕、山坡陡峭,一些地區有著鬱鬱蔥蔥的植被,在雨季還時常會有洪水,河流限制了部隊的機動。條件十分有限的道路通常必須沿著山谷和山脊線,或者通過關口和其他咽喉點。
山區地形給指揮、協調以及移動性和機動造成困難。這些區域有利於防禦行動,只要相對較少的部隊就可以守住關鍵的關口和山谷,阻擋人數有優勢的部隊,利用自然屏障支撐深入的防禦系統。地形經常為防禦一方提供隱蔽和保護。艱難的地形也限制了進攻部隊沿著有限的走廊地帶進行部署,讓進攻編隊不得不拆分成幾個獨立的方向。
這種地形通常只能採用輕型裝備和空中機動力量,雖然小規模的重型打擊群可以沿著公路、一些山谷或高原的平坦地形推進,或為輕裝備部隊提供支持。但狹窄的移動通道使包圍和側翼攻擊變得困難,同時也降低了正常的作戰節奏。
修築道路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
當然,山地地形也可以隱蔽部隊的集中和移動。山地作戰依賴於非線性行動,重點是快速滲透、側翼攻擊、包圍、伏擊、空襲和特種作戰的「深入」。聯合火力打擊的非接觸作戰和信息戰行動,對戰役的成功至關重要。
山地地區往往人口密度低,限制了依靠當地供應和支持的能力。困難的地形和天氣條件增加了對後勤、設備和行動支持的要求。物資、油料和醫療補給的需求率高於一般地形。缺乏當地維護支持,加上惡劣的地形和天氣條件,都增加了維修和維護的要求。部隊還需要更高的通信能力,以支持分散的部隊、機動部隊的維護和保護、偵察和氣象支持,以了解情況和確定目標。
凱文·麥考利認為,解放軍的作戰理論非常重視對敵人的第一線防禦的滲透和突破。這一策略強調,使用夾擊、包圍,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將空降和特種作戰部隊「插入」敵人後方,以支持正面攻擊。
解放軍最新的作戰思想是,「與過去用分散力量進行突然的、隱蔽的間接攻擊,以破壞敵人防禦系統的方式相比,一支信息化的軍隊將會擁有更大的進攻優勢」。信息化的偵察、通信、導航和定位系統可以支持隱蔽的集合、部署、機動和攻擊。
現代化軍事力量可以更好地進行立體機動和多方向佯攻,迷惑和壓迫防守者,抓住關鍵地形,實現對敵人的深入進攻。此外,信息化的後勤和裝備支持,可以克服複雜環境帶來的許多困難。
中印邊境除了山地之外,還有很多地方屬於高原。高原有著非常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其最大的特徵是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以上,有些地方海拔甚至超過7000米。這種戰場環境在青藏高原就存在,也將影響中印衝突期間的作戰行動。
高原環境的特點是惡劣的天氣和降雪、空氣稀薄、嚴寒、缺氧、高強度紫外線輻射,以及普遍惡劣的生活條件。此外,地形十分複雜,薄弱的基礎設施,包括數量稀少且條件簡陋的道路和機場,導致機動性流和再補給面臨嚴重問題。大多數地區都沒有植被,限制了偽裝能力。
這些對軍事行動的影響與山地地形對作戰的影響是相似的,但在高原高寒山區更為嚴重。
總的來看,山地和高原戰爭為軍事行動提供了特有的問題。儘管在山地或高原條件下作戰十分困難,但解放軍有專門的部隊和裝備進行這種戰鬥。解放軍部隊會在近似於潛在衝突地區的地形和天氣條件下訓練,為作戰任務做好準備。戰役和戰術方針,為這些地形條件下緊急情況的專門訓練和作戰規劃提供了指導。
中國並不希望在中印邊境上爆發軍事衝突,但有足夠的軍事能力才能遏制戰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今年10月就印度防長到訪中印邊界錫金段乃堆拉山口,並和中方邊防士兵進行了友好互動一事,表示中方願意與印方在遵守歷史界約和雙方有關協議協議的基礎上,共同維護好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作者署名:石江月防務觀察)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