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事新聞
本文轉載微信公眾號:軍事新聞
從一個普通國人的視角講述中日關係心路歷程,從學生時代的遙遠記憶開始…
人已到中年,當年兒時的記憶已經一點點模糊、一點點遠去,就好像被歲月的風沙侵蝕得漸次坍塌的古建築。而殘存下來的一些殘垣斷壁、細枝末節,卻依舊挺立著、依然那麼清晰,偶然回首,會頓覺有那麼一絲觸目驚心的意味……
記憶片斷之一:中學時代,正值八零年代,中日關係鼎盛時期。那時候啊,筆者所在的中學,經常有一撥一撥、坐著當時感覺牛高馬大、特別洋氣的「日野」牌大巴車的日本青年學生,到我們校園裡面來交流活動……
記憶片斷之二:後來上了大學。大學校園有著多山的地形。在其中的一個山頭和一個山窪裡面,各有一座紀念碑,都是和日本有關的……
說到中日關係,每個中國人都是有自己切身體會的。
筆者少年時代,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整個少年時代,恰好是生活在最仇視日本的一個城市。是哪個城市,不需要我點破了吧!
不過,當時正趕上中日友好蜜月期,所以大家對日本並不討厭,反而覺得人家各方面都特別先進,羨慕得很。
當時的形勢和現在完全不一樣,你想要抵制日貨,基本是不可能的。市場上,收錄機全是一色的三洋,電視機一水的索尼松下,錄像機一律是日立的。冰箱、洗衣機、摩托車……都那樣,你要抵制日貨,除非不聽音樂、不看電視、不看錄像。也就是說你沒得選擇。
當年,國門洞開,日本產品潮水一樣占領了中國市場,比當年抗戰時占領中國領土還要廣泛徹底。東西確都一點也不便宜,一台隨聲聽,起碼幾百上千,按當時的工資,很多人真的買不起。當時我算半個發燒友,買過愛華和索尼的磁帶隨聲聽、CD隨身聽、MD隨聲聽(MD是個什麼東東,估計現在沒有幾個人聽說過,當時絕對是高大上的,不說主機,單一個MD空白碟片,售價就超過現在的普通MP3播放機。)
很後悔買了這些日貨,但是當時真的沒有任何選擇。現在好了,國貨終於站起來了,鬼子再想像當年那樣躺著掙大錢,已經不可能了。就像本人,已經很多年不買日貨了。
現在消費品領域的日貨,除了汽車和單反還有優勢,其它都已經一敗塗地,很快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回到「解放前」,從此不值一提。
單反畢竟是小眾市場,翻不起多少浪花。以前出去旅遊,大家都是一手一台照相機。現在呢,大都是手機的天下了。日本手機呢?對不起,早就被干趴下了。
再說說汽車。2004年買車就差點買了馬六。後來如有神助,最終買了君威,沒有讓鬼子占到任何便宜。現在的汽車市場,國產車已經慢慢崛起,你看看滿大街的哈弗汽車。
就知道今非昔比,我朋友都買了30多萬的H9。和國產手機一樣,當中國人形成一種風氣、不再覺得國產車沒有檔次的時候,日本產品敗退中國市場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日本車的質量實在不敢恭維
就好像當年剛開放,大量的日野客車、五十鈴卡車進入中國,覺得好先進啊。現在,滿大街國產客車、貨車,再讓你找一台日野車、進口五十鈴車看看,比熊貓都難找!
總結一下:當時來說,那一波十來年的「中日親善」,日本得到了「魚」,中國得到了「漁」,各取所需。當時究竟誰占便宜多還不好說,但是從長遠的眼光看,最終的贏家肯定還是中國!
說完了日貨,再聊聊其他方面……
除了硬體產品,日本的文化也是全面入侵。
當年中國人的文化娛樂主要是看電視。一打開電視,就那麼幾個頻道。動畫片都是日本的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花仙子之類,電視劇都是排球女將、血疑之類,當時沒什麼見識,看這些看的如痴如醉,哪像現在的觀眾口味那麼刁啊。
民間文化交流更是如火如荼。當時南京和名古屋結為姐妹城市。
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名古屋算個什麼鬼啊,跟我「四大古都」,「十朝古都」的大南京相比,提鞋都不配啊。擱今天,中國隨便拿一個三線城市出來,都碾壓名古屋了。當年日本人搞了這麼個小地方和南京配對,稱姐道妹的,確實在心底沒把中國放多高的位置。
資料圖: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曾在2012年2月發表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南京在5年前已與其斷絕姐妹城市關係。
筆者所在的中學,也算南京市一流的了。經常有一撥一撥、坐著當時感覺牛高馬大、特別洋氣的「日野」牌大巴車的日本青年學生,到我們校園裡面來交流活動。我們這些土不啦唧的同齡人,和人家一比,真的只有仰視的份。
當年江蘇省那些個老牌風景區,擠滿了衣著時髦、皮膚蒼白鬆弛、口紅鮮亮的日本老太太。旅遊景點的標示牌,除了中文英文,就寫日文。哪像今天,景區已經很難看到日本人的身影了,標示牌寧可寫韓文、俄文,也不會寫日文了。
第二座碑就不那麼和諧了。這個碑位於一個山窪的小樹林裡,可能是地形的緣故,總覺得陰氣特別重。
這裡就要說道繞不過去的南京大屠殺了。除了鼎鼎大名的齊康設計的江東門大屠殺紀念館,南京市政府在後來發現的每個萬人坑原址都建了這樣的碑,我校的碑只是其中之一。這樣的碑在南京都多少個?應該是兩位數!
碑上寫的字我記不確切了,好像是居安思危。造型是一隻鼎,有點沉重……
畢業多年,那個碑、那個小樹林裡面陰森森的感覺,仍然不能忘懷。
不管日本再怎麼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人數,確定是6位數無疑(數數那幾個建了碑的萬人坑就知道)。而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無端死傷的同胞數字應該是8位數無疑!
美國兩顆蘑菇蛋,乾死的鬼子數和南京大屠殺的人數基本持平,也算是一種間接的報應。可這遠遠不夠。
這樣的血海深仇,只要是中國人,根本不用煽動,應該是融化到血液和DNA中,烙刻到民族記憶和民族基因深處的。
這還不是中日關係的全部。我下面還要說更重要的一層!
拋開血仇不說,現在中國要崛起,這已經是無疑的。
崛起也沒有那麼容易,很多絆腳石必須搬走。其中一個很大、很倔強的絆腳石就是日本。
地理關係決定了日本是最不希望看到中國崛起的。於是乎,各種挑撥、各種圈套、各種障礙,明里暗裡,紛紛上來了。
可是中國崛起的車輪豈是你一個小小的自以為是的螳螂能夠阻擋的嗎?中國要崛起,不碾壓你、不拿你先開刀還會找誰?自己送上門來了,休怪我無情!
中國崛起的線路,不可能因為有日本橫亘在前而改道繞行,這是遲早必須要面對的,無法避開。
總結一下,當年中日友好,也是為今天中國崛起打基礎的,是必須的。
跟蘇聯混已經沒有出路了,中國要改革開放,需要西方(日本自認是西方人不是亞洲人)的資金和技術,所以需要中日友好。世世代代就免了,也就十來年,然後就開始碾壓過程了。
到今年,日本已完全經成為中國崛起的絆腳石了,所以你看官方還會再提友好的事情嗎?連發言人說話都很不給面子了。日本還要再幻想什麼,就是想死的更快了。
日本對中國的態度,決定了日本國家和民族是否有未來。
日本唯一的出路,就是遠離美國這個瘟神,跟中國和解,接受大國崛起的事實並積極配合,由此搭上發展的順風車。只有這樣,日本民族才有生存下去並繼續發展的可能性。
回來繼續做中國的家奴,也比做美國的狗強得多。日本民族又不是沒有跪拜在別人腳下,有什麼丟臉的,歷史上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生存第一嘛!
只可惜日本現在已經完全沖昏了頭腦,錯估了形勢,打錯了算盤壓錯了寶,以為跟美國混有出路。按我們發言人的話,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那就完全是它自己在作死了。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