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印象中,日本航空工業非常依賴於美國,幾乎所有的型號都是仿美國的,比如:F15J,或採用美國技術,比如:F2,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起,日本就是試圖自主研發,其中之一,C1運輸機。
1967年開始研製,外觀好像美製C-141運輸機的縮小版,採用懸臂式上單翼、T形尾翼、多輪式主起落架、翼吊式噴氣發動機、可收放式裝卸坡道和蚌式尾門等。空重僅23噸多,最大起飛重量45噸,最大載重能力為8噸,最多可容納3輛占普車之類的小型車輛;可以搭載60名士兵或50名傘兵;使用了兩台普惠的JT8D-9發動機,最大平飛時速806公里,巡航時速657公里,空載航程2400公里,正常載重航程僅1300公里。
如此性能不算好,主要是航程不足,僅適合日本的情況吧,可以覆蓋全國,所謂的短距起降性能好,其實也不算什麼,戰術運輸機都應具備的能力,差距並不大,故產量不高,到1981年停產時,一共才生產31架。
這款運輸機對日本相當重要,為其研發的第一款國產噴氣式雙發中型戰術運輸機,讓日本也完成了多項技術研發,其中之一:電子偵察機,又稱:EC-1電子戰訓練/支援飛機。
以前人們都以為日本沒有電子偵察機,其實早有了,上世紀80年代初時,日本就特意費盡心思打造了這樣一款特種機。EC-1型在1983年時,由一架量產型改裝而成,論起來已是一架已有35年歷史的老爺機了,竟比中國高新系列早至少20年出生。改裝工作主要為機頭加裝一個大號的雷達整流罩,外觀有點「香腸嘴」,尾部貨艙門也改裝為鼓起的雷達整流罩,機身背後前後各有一小一大兩個整流罩,機身兩側前後也各鼓起了兩個整流罩,連垂尾上也加裝了天線。在整流罩內以及機身內裝有大量機載電子信號收集設備、日本自研的J/ALQ一5電子干擾系統以及通信設備等。
該機作為一款特種機,按國際慣例,其性能參數並不公開,尤其是涉及到電子系統的情況。EC-1也許是最默默無聞的日本國產飛機了,從沒有公開報道過,但是因外形奇特,以至有點滑稽吧,怎麼藏都藏不住,只要一出現,這個外觀就讓人識出來。雖說數量也只有1架,卻也露出大野心的小尾巴,決不是簡單的防禦目的,而且該機也經常四處活動,以收集電子信號情報:其電子戰系統很先進,不用進入他國防空識別圈即可收集對方電子信號。上世紀80年代,也正是日本科研水平最為發達的時間,尤其是電子技術領域的水平相當高,故而其技術狀態不容低估。
如今該機早已老舊了,設備更是落後了,電子設備的更新速度可是按月,而不是按年計算的,也就是替代型號沒服役,只能再堅持幾天了。
如果那時日本繼續發展,也許會有更好的結果,可惜在那之後,日本迫於美國壓力,放棄了後繼發展工作,等於自廢武功,等到想搞後繼型號時,當年的研發人員早已紛紛退休之後,相關研發經驗也隨之流失,這也許就是今天日本航空工業已落後於中國的原因。(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70406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