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真實尺寸終於曝光 稱其太大不能上艦者慘被打臉

Alinna ...| 2017-11-05| 檢舉

在現代重型戰鬥機系列中,蘇27是氣動外形設計最不緊湊、尺寸最大的一個系列。

一直有人說殲20太大,上不了航母——實際上殲20的長度和翼展比基本型的蘇27都要小,更不要提蘇33/殲15了。

在蘇27家族中,各個型號的翼展基本保持一致,都在14.7米;主要的尺寸差異來自於飛機的長度和高度。由於垂尾的設計變化較多,蘇27家族的機高數據較為複雜,而且規律性不強,從5.85米到6.43米不等。

蘇27家族中,標準的常規布局型號,全長21.935米。和其它重型三代機——比如F14(19.1米)、F15(19.34米)、F18E/F(18.38米)相比,蘇27的長度特別大,源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蘇27在設計過程中,為了保證飛機具備足夠的穩定性、協調飛機重心和氣動中心位置的關係,前機身被設計的較長以使重心前移到合適區域。而加長前機身帶來的更多內部容積,則主要作為超載油箱使用。

戰鬥機的超載油箱在使用時存在較大的限制,既源於重量也源於重心位置。從重量上講,戰鬥機起飛能攜帶的總載荷有限;裝滿最大燃油的時候,往往就不能攜帶最大重量的武器。

從重心上講,超載油箱在滿載的時候,會引發重心前移;導致飛機過度穩定,抬頭和爬升困難,這個時候對於武器和其它載荷(比如吊艙、副油箱)掛載方案有著較大的限制。比如大重量、重心又很靠前的外掛方案,往往是不能和超載油箱滿載同時使用的。

圖:蘇27長機頭、長尾椎

其二,則是由於蘇27採用了發動機寬間距布置,為了改善飛機後機身的截面積分布,減小阻力,又設計了一個尾椎結構。

而在後來的改型中——最早是具備對地對海攻擊能力的蘇27M(多用途型),也就是老的蘇35;由於蘇聯的電子工業水平太差,新的電子火控設備體積更大、更重,裝不進原來的前機身設備艙,於是蘇27不得不進一步加長前機身。

圖:三翼面布局的蘇27還要更長

前機身進一步加長、加重,帶來的重心過度前移——這意味著飛機將過於穩定,機動性顯著變差。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蘇霍伊在蘇27M的機翼前加裝了鴨翼,形成三翼面布局;而這個設計,被移植到了蘇33(當時叫蘇27K)上面。

圖:T10-25艦載原型機,常規布局設計,因液壓故障墜毀

必須要強調的是,蘇33採用三翼面布局是否有足夠的必要,在當時的蘇霍伊設計師群體中,並沒有形成高度統一的認識,始終存在很大的爭議。

在後來中國的殲15研製過程中,甲方的顧問單位就提出:國內現在的航電和飛控硬體水平,已經遠遠超越蘇聯80年代的想像;從技術上說,殲15完全可以恢復到常規布局,並採用更高的靜不穩定設計,改善機動性和操控性;前機身可以縮短1米以上,結構減重可以超過1噸以上,阻力大大降低,航程大大提高。

實際上三翼面布局的蘇27型號,機長也不完全相等。蘇33的長度在22.185米,比老蘇35略長,而最長的則是蘇34,達到23.34米。

殲20的真實尺寸和噸位重量,實際上明顯小於蘇33/殲15。僅以瓦良格來說,殲20現有的尺寸和噸位上艦不存在任何問題;將來真正決定殲20艦載型尺寸噸位是否需要變動的關鍵,在於彈射系統的能力上限究竟能支持到多少噸——現在殲15有彈射版,但完全不代表殲15能滿載彈射。(作者署名:候知健)

本欄目所有文章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凡本網註明版權所有的作品,版權均屬於新浪網,凡署名作者的,版權則屬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經本網或作者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軍事:最多軍迷首選的軍事門戶!

相關視頻

台軍第499戰鬥機聯隊女兵受訪現「蘇霍伊殺手」字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70240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