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外探客
對韓國來說,這是個多事之秋。文在寅不得不下一盤大棋。10月25日,他為駐四強國家(美中俄日)大使授予國書時表示,雖然多元外交是願景,但在當下「四強外交」才是基石。這也是韓國首次把駐美中日俄大使同時升級為「特任大使」。強烈的緊迫感是因為之前的窟窿比較大。韓國面臨的問題有一堆:北方問題、韓美FTA、韓日歷史和領土爭端、部署THAAD激起最大貿易夥伴的反制……「海外探客」認為,韓方似乎在依照從易到難的順序處理這些難題,趁著堅冰還不太厚,文在寅正著力化解與東亞大國的矛盾,提出儘快訪華的設想。
1、韓國賠禮還是賠款?文在寅傾向後者
猴急猴急背後,是韓國經濟界早已苦不堪言。根據韓方統計,83%的在華韓企承認受到部署THAAD的影響,汽車行業尤其對此反應強烈,旅遊業、文娛業等受損嚴重。大陸消費者對韓國產品的好感度驟降,日媒幸災樂禍地聲稱韓貨已經在華失寵,成為負面形象的典型。除了大陸國貨的技術性能迎頭趕上之外,韓方的損人不利己也令大陸消費者對韓貨的惡感與日俱增,韓國的國家品牌形象也遭到重創。
韓國不能失去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文在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努力暖化兩國關係,雙方自然進行了激烈的談判和交鋒,如今結果似乎已經初見輪廓。10月27日,青瓦台聲稱「就THAAD系統入韓問題向中方表示遺憾」系不實報道。青瓦台澄清:對方沒有針對兩國領導人會談設定任何前提條件,包括帶有賠禮道歉色彩的「表示遺憾」,韓方從未接到過這種要求。探客認為,這表明韓方已經拒絕就THAAD問題向中方賠禮,實際就是選擇保住面子。
但韓國真的還有什麼面子嗎?西方一直認為,臉面就是東方國家最大的利益所在,而在美國面前,韓國的臉早就已經被踩到爛泥里。就在10月26日,青瓦台低三下四地請求特朗普訪韓時參觀駐韓美軍平澤基地。
對文在寅而言,雖然10月13日成功續簽貨幣互換協議,但能否在11月舉行的APEC會議上與中方產生良好互動,才是重中之重。韓方之前曾經希望先舉行雙方元首會談,通過共同聲明來解決分歧。但東亞大國已經劃出底線:第一個選擇是撤除THAAD,第二個選擇是必須保證不會侵害鄰國核心利益,並以共同文件的形式作出確認。
10月27日傳出消息,韓媒報道稱韓方正努力尋求在12月舉行中韓兩國首腦會晤。文在寅也盼望大國元首能夠應邀出席2018年2月的平昌冬奧會,更祈盼大陸遊客拯救慘澹的門票銷售情況和當地的旅遊觀光業。
作為交換條件,文在寅當局可能批准L-G在廣州1.8萬億韓元(約合106億人民幣)的投資計劃。三顆星也或許會在這次可能舉行的會晤期間宣布擴建在華NAND快閃記憶體工廠。韓方目前尚未批准這份早在7月就已經宣布的計劃,主要原因就是擔心高技術出口導致韓國喪失競爭力,而今為了打破外交僵局,韓方不得不把最後一點優勢當成可以取悅對方的禮物。
2、能否解除所謂的「限韓令」,要看韓方的表現
在最絕望的時候,韓方看到了一絲曙光。從2017年3月開始,京滬等地旅行社紛紛自發下架韓國旅遊產品,在黃金周期間沒有一個旅行團赴韓。峰迴路轉。河北一家旅行社10月24日刊登韓國旅遊廣告,有網站已經開始準備重啟自2017年3月被屏蔽的韓國旅遊商品。韓方欣喜若狂,認為相關限制措施正在解凍,苦日子快到頭了。有的韓國媒體猜測,在特朗普來訪前夕,這或許是東亞大國試探民間對THAAD問題的態度,看看民間的反韓情緒是否依舊強烈。
韓國在處理對外關係時,堅持的核心目標就是「只占便宜不吃虧」。文在寅與安倍前後通話7次,雙方一見面就其樂融融,相談甚歡,可針鋒相對的較量從未停止。一方面韓方在獨島問題上寸步不讓,10月25日再次聲討倭國,另一方面又在同一天倨傲地要求倭皇訪韓,以改善倭國在韓國民眾心中的形象。
同理,如今是韓國的所作所為侵害了鄰國的核心戰略利益,惡果已經鑄成,損失難以挽回。但另一方面,韓國卻靠在安全政策上死心塌地的一邊倒成功鞏固了美韓聯盟。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文在寅正接近兌現一項選舉承諾:收回戰時指揮權。
根據媒體報道,美韓軍方高層在10月27日討論有條件收回戰時指揮權的問題,商討相關聯合作戰計劃和支援方案,內容涉及以「未來聯軍司令部」代替韓美聯合司令部,由韓國人出任司令,美國人擔任副司令。美韓雙方敲定從2018年起分3個階段移交作戰指揮權,爭取2025年完成。可以確認的是,如果文在寅當局拒絕部署THAAD,美軍必然拒絕韓方的要求。靠著犧牲鄰國的安全,韓方拿到了想要的東西。
韓國駐美大使10月26日聲稱「美韓之間存在分歧,但同盟堅不可摧」,可見鞏固韓美同盟對韓國來說最為重要。文在寅當局的任何措施和行動都要符合這個前提。遭受鄰國抵制,倒霉的是韓國經濟界,而得罪了美國,青瓦台就將易主。所謂的「限韓令」是做賊心虛的韓方杜撰,但從客觀上來說也時韓方緊隨美國的代價。只要韓方一直對美保持跪姿,這個魔咒就會一直存在。而能不能擺脫厄運,韓方並沒有主動權,決定權在中美兩個大國手中。如果韓方明智一點,就應該對華保持足夠的恭順和敬畏。韓國既然已經跪了,不應在乎多跪一個國家。
3、韓國必須把「善意」落實到行動上
事實上,兩國民間談不上有什麼善意。譬如由於在旅遊、文娛等經濟領域遭到限制和打擊後,韓國一些自不量力且目光短淺的愚蠢的年輕人開始產生荒謬的情緒,竟然把「臺-灣-NO.1」當成口頭禪,以此泄憤,肆意破壞本來已經極度惡化的民間交流。這種激怒大陸網友的口號最後傷害的是韓國自身。而在韓國文娛界也掀起赤裸裸的敵視大陸風潮,最近拍攝的《青年捕快》和《犯罪都市》等影片都充滿輕蔑和羞辱。韓國如果想改善兩國關係,首先要檢視自身,懲罰這些敗類韓國人,向大國做出檢討,並保證以後不會發生此類事件。
此外,韓方的一些行為也證明改善對華關係的實質就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非為了「民心相通」。最顯眼的就是「去漢字」運動。今年韓文節上,韓國人將憲法法院徽章的漢字換成了韓文。在兩國之間經貿聯繫如此密切的今天,很多韓國人都熱衷於學習漢語,但韓國國內「廢除漢字」的呼聲一再高漲,這就不能用以往的觀點來看待。探客認為,韓方並非不知道漢字的重要性,也並非是絕對不使用漢字,關鍵是表明一個態度,即「親美遠中」。「廢除漢字」的舉動,可以向西方世界證明韓國的決心,也能夠滿足可憐的民族主義情緒。
必須注意到,就在韓方極力想打破外交困境的同時,韓國軍方卻宣布將與澳大利亞海軍在11月1日到3日舉行聯合軍演。澳大利亞海軍在東亞地區的活動充滿敵意,而韓國卻予以配合和支持,並恭維澳軍是「並肩戰鬥共灑熱血的寶貴戰友」,可見韓方的敵我意識在70年來從未改變。
韓方對華沒有什麼真情實意,改善關係的唯一驅動力就是賺錢。從本質上說,韓國遭到任何打擊也不為過。這麼一個自私自利的國家不值得任何同情。如果韓國偶爾用行動證明了「善意」,唯一的解釋就是被逼無奈。早在2017年初,就有韓國政客滿不在乎地認為限制措施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只要韓國保持強硬就能挺過去。即使為了民族情感,也不能輕易放過這個不義之國。
善良要留給那些值得感恩的對象,而不是那些把別國的善良當成理所當然且得寸進尺的民族。(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93485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