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抗日類型劇目的時候,都會發現日本兵在拉掉手榴彈的保險環後,會先放在鋼盔上敲打一下,之後將手榴彈扔出才會爆炸。對此很多人感到不解。
基於我們對日本手榴彈的了解,其實大致可分為97式、十年式和簡化版99式,及91式這四款。日本的手榴彈在外觀上非常易於辨別,因為它與中國和美國手榴彈形狀不同,基本都是圓柱形狀的。
以97和91式為代表,整個手榴彈重量約為四百五十克左右,內部裝載的炸藥約合九十克,爆炸後殺傷力半徑大約在十米範圍內,整體而言日本這類手榴彈的威力還是可以的。且日本為了增加手榴彈的威力,還會在彈體上增設相關紋路。
原則上是將手榴彈的保險銷拔掉後拋擲出去,彈體落地就會引爆手榴彈。但手榴彈引爆必須有個條件,彈體落地時手榴彈的發火帽必須在落地瞬間撞到地面或其它硬物才能引爆炸藥。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發現有時彈體落地後並發火帽並沒有裝到硬物(地面)過戰場上滿是草叢等軟質環境,造成拋炸失效。
其實日本之所以這樣設計手榴彈,一定程度上考慮了日本士兵的生命安全。譬如美國的手榴彈在拔掉保險銷後,如果沒有外力來壓制住保險,那麼很快就會進入待爆炸的狀態。
如此一來如果美國士兵行走在叢林中,那麼身上攜帶的手榴彈很容易被樹枝刮掉保險銷,而士兵根本就沒有時間尋找外力壓住保險,因此往往很多美國兵都死在了自己的手榴彈下。相比之下日本的手榴彈設計更顯人性化和安全性。
當然有優勢就一定存在弊端,日本的手榴彈明顯不夠靈活,譬如戰場激戰時,日本兵很有可能會死在砸手雷的時候,因為畢竟多了一個步驟,戰爭中就相當於多了一份危險。其次其引信工藝的複雜程度也存在劣勢。
所以鬼子後來為了使手榴彈能可靠拋炸,會將手榴彈保險針拔掉後,將發火帽在鋼盔上磕一下再拋出。
中國80年代前都用木柄手榴彈,其原理是擰開彈蓋,將手榴彈的環套在小拇指上,投擲時,拉燃導火索引爆彈體內雷管爆燃炸藥,使彈片紛飛。日本的手榴彈是栓式結構,撥掉彈體的栓子,簧彈引燃雷管及炸藥。不敲擊也可引爆。單手時用鋼盔作支撐,將栓子用拇指頂出,然後投擲出去,敲不敲都會爆炸。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