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手換彈匣的絕技從中國流傳出去?美國人直接拿出100發彈鼓對抗

八神 太一| 2017-10-22| 檢舉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作為地面戰的的終結者,始終都需要依靠步兵拿著步槍去占領和維持戰果。

在作戰中,每個士兵攜帶的彈藥數量如果儘可能的多,那麼持續作戰能力必然會增加,這就牽扯到士兵體能和彈藥攜帶量的矛盾。尤其是當突擊步槍出現後,高射速高火力密度帶來的後果就是,彈藥消耗量成倍的增加而士兵的體能卻並沒有隨之增加。

自動步槍小口徑化的浪潮不管說的多麼冠冕堂皇,初衷還是為了能讓美軍士兵在滿足交戰需要的前提下,儘可能多的攜帶彈藥以增加火力持續性。

為了增加火力持續性,槍械大師和步兵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彈鼓的用彈鼓,沒彈鼓的就把彈匣並聯起來。

我們最常見的是把2個AK47的鋼製30發彈匣首尾相對,用膠布纏起來,如此一來便可不用頻繁取用彈匣袋裡的彈匣,只需要按下彈匣扣取下打光的彈匣,轉個方向,將滿彈匣插入供彈口便可繼續射擊。

據說這種方法是俄軍特種兵在車臣戰鬥中首先使用,隨後在全世界流傳開來。非洲黑叔將其發揚光大,並聯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當然,這也是非洲軍隊和武裝訓練不足,後勤不足的表現。

從未見過中國軍隊使用這種實戰性很強的方法,可能是因為解放軍步兵很少有激烈開火的機會,而且火力配系完整不需要步槍射手單打獨鬥。再說,我軍訓練嚴格,單手換彈匣這種獨門絕技,速度不比這種並聯彈匣慢,如果不是田明建,我軍單手換彈匣的技術也不會被外軍學了去。

無論是彈匣並聯還是單手換彈匣,中間總是要停頓幾秒鐘,在戰場上幾秒鐘的時間就決定了一個戰士的生死。在激烈的近距離作戰行動中,什麼都比不上一個大容量彈鼓來的實在,高效。美國BETA公司生產的CMAG大容量彈鼓就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C-MAG彈鼓由兩個左右對稱的50發小彈鼓組成,總容量為100發。經過測試,裝滿100發實彈的CMAG彈鼓和四個30發彈匣重量基本一致,如果考慮到節省下來的更換彈匣的時間和帶來的火力持續性,毫無疑問,大多數人肯定都會選擇100發的彈鼓。

圖為CMAG彈鼓的透明演示模型。

彈鼓內除了裝填子彈外,還裝有2條墊底的假彈鏈,這是因為垂直的彈匣適配器內最後容納的彈藥不能裝填。假彈鏈的長度根據槍型不同而有所變化,比如為M249輕機槍生產的彈鼓,需要配用一條11發和一條12發的假彈鏈,M4卡賓槍則是兩條10發的假彈鏈,而德國HK33和HK53的彈鼓則是配用兩條7發的假彈鏈。

這裡說明一點,CMAG彈鼓並不是制式裝備,因為價格比較貴,美軍只是將其收錄到可選購的裝備配件清單中,如果需要,可由各單位自行採購,一般購買這款彈鼓的除了特種作戰單位,還有就是大量的美國民間槍械愛好者。

德軍使用的G36突擊步槍也可以安裝該彈鼓,配用16發假彈鏈。同美軍情況相同,也是個別單位自行採購使用。雖然彈匣容量很誘人,但是抱著裝滿100發彈藥,重量達到2公斤的彈鼓滿場跑,對士兵的臂力無疑是一個重大考驗。這也是美軍沒有將其列為制式裝備的原因之一。

除了5.56毫米口徑之外,CMAG彈鼓還開發出了裝填9毫米手槍子彈的彈鼓,彈容量還是100發,可以安裝到所有使用9毫米 帕拉貝魯姆手槍彈的衝鋒鎗上使用。

無論是彈匣並聯,單手換彈匣,還是直接使用大彈鼓,對火力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未來如果出現單兵動力機甲,相信彈鼓只會越做越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8445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