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無人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防範該類飛行器入侵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隨之催生出反無人機武器和技術的產生。這個技術說來並不複雜,就是一款基於無線電干擾技術的新型反制武器,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Battelle」公司於2015年率先推出的「DroneDefender」反無人機電磁干擾槍,這款反無人機槍可以掃描並擊落方圓400m範圍內的無人飛行器。


美國首開先河之後,其它的國家自然也會立即跟進。就在上月的1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視察於葉卡捷琳堡舉行的第八屆國際創新工業展時,俄工業與貿易部長便專門為其展示了輕航空器設計局最新研製的「掩體」反無人機槍。參照中美兩國已有的反無人機槍模式,它使用的應該是遙控鏈路干擾天線而非GLONASS衛星信號干擾天線,這首先便證明了俄羅斯這款裝備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後。


為何這樣說?因為僅配備遙控鏈路干擾天線就證明「掩體」反無人機槍是通過壓制干擾無人機的遙控頻點、切斷敵方對其控制來達到反制目的的。而我國的反無人機槍卻早已實現通過衛星信號干擾天線對其導航信號進行壓制式干擾,徹底切斷其所有的控制信號,導致敵方無人機只能進行迫降,而且此信號涉及範圍不僅包括「北斗」,同樣涵蓋了GPS和GLONASS的導航信號。

此外,我們明顯可以發現,俄羅斯的這款反無人機槍還必須擁有一個容納干擾信號發射源的背包,這就意味著仍沒有實現此種裝備的一體化,士兵是不能在戰場上進行很方便的單人操作的。而反觀我國最近在第三屆軍民融合裝備展上展出的同類型裝備,已經完全實現了天線、功率放大器、信號源、變頻模塊、電池全部集成在槍體之中,並將總重量控制在4kg以內,領先俄制產品一代。

當然在作用距離上我國的產品同樣技高一籌,根據俄方的介紹「掩體」反無人機系統有效作用僅為500m,仍和兩年之前的「DroneDefender」相同,但我國的反無人機槍卻早已達到3km級別。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