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祖國網
9月5〜7日,在參加完廈門金磚峰會後,印度總理莫迪轉道訪問了緬甸。訪問期間,雙方簽署11份諒解備忘錄,決意加強道路、橋樑、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合作,以及警務培訓、海上安全、沿海監測等多個較敏感領域的合作。這些進展顯示出緬甸在莫迪外交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歷史上,印緬關係並非「友誼流長」、一帆風順。19世紀末發生的三場英緬戰爭都是印度士兵替英國殖民者衝鋒陷陣。隨後緬甸被併入英屬印度,英國向緬「移民」了數百萬印度人。緬甸直到1937年才重新脫離出來,作為大英帝國下屬的一個單獨的殖民地繼續存在。實現獨立後的印度對曾經作為緬甸「實際統治者」的歷史很是自豪,而緬甸則對這段歷史倍感屈辱,緬國內普遍的反印情緒由此而來。
印緬分別獨立後,兩國首任總理尼赫魯和吳努關係不錯。然而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吳努政權,在此過程中大量沒收在緬印裔居民財產,致使兩國在接下來的30多年間僅保持微弱交往。1988年緬發生民主運動,印度予以熱情支持,這種態度也與翁山蘇姬及其家族同印度的深厚淵源有關。後來,隨著緬甸軍政府的上台,兩國關係陷入低谷。

1992年印度提出「向東看」政策,尋求與東協發展更緊密的經貿文化聯繫,將緬視作順利實施有關政策必須打造的「橋頭堡」,開始對緬推行實用主義外交。以2006年印度總統卡拉姆、2012年印度總理辛格訪緬為標誌性事件,印緬關係重新進入快速發展軌道。

莫迪政府2014年5月上台以來,把「向東看」改為「東進」,更加強調積極有為,尤其是在加強印度東北部地區同東協國家的互聯互通方面。在此背景下,2002年就開始規劃和修建的印度-緬甸-泰國三方高速公路被提高到更加顯著的位置。三方公路連接了印度東北部曼尼普爾的莫雷與泰國的美索,中間橫穿緬甸,全長大約1400千米,是印度與東南亞之間第一條高等級的陸上連接線,建成後將極大地便利印度東北部省邦直接使用緬甸的港口開展進出口貿易。
2016年8月緬總統廷覺訪印時,印度主動提出幫助緬甸修建緬境內的69座路橋,以加快印與東協的聯通進程。
印度對緬甸的外交明顯存在平衡中國影響力增長的一面。只是中印在緬影響力差距甚大。經濟上,印度僅是緬第七大進口國和第三大出口國,雙邊貿易額20億美元,而中國是緬最大貿易夥伴(2015年中緬貿易額280多億美元)、第一大投資來源國(截至2014年底,中國累計對緬協議投資146.7億美元,占緬累計利用外資總額的27.7%,居外國對緬投資第一位),中國在緬實施的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是印度無法趕超的。

印度更具體的擔憂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國借緬甸擴大了在孟加拉灣的影響和存在;另一方面擔心中國在緬北的影響力,特別是這一地區毗鄰中國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印度媒體時常會有報道渲染中國的「輕武器」是如何經由緬北而到了印度東北部反政府武裝手上,緬北又是如何成為印度反政府力量的「天堂」的。
莫迪訪緬期間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第七條明顯有所指,該條款指出:雙方領導人承認為了兩國邊境地區百姓的利益,有必要共同維護邊境地區穩定。緬方表示,緬方尊重印方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會允許任何針對印度政府的恐怖組織在緬立足,同時對印方一直奉行同樣的對緬政策表示感謝。《聯合聲明》第八條「雙方同意尊重兩國劃定的邊界線。繼續堅持以兩國在應對邊境問題上的一貫路線解決邊境領土問題」,則明顯是針對印度2015年越境進入緬甸而引發危機一事。

莫迪訪緬期間,恰逢緬甸政府因若開邦的暴力事件而受到國際社會指責,莫迪卻對緬政府打擊「羅興亞救世軍」表達了理解,稱「我們希望所有利益攸關方共同努力,找到一條維護緬甸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解決道路」。之所以印度要在這一問題上向緬甸示好,還是涉及自身的利益關切,因為印度要建設通往中南半島的交通走廊,若開邦是該項目進入東南亞的第一站。
莫迪的這一表態卻給印度的南亞政策帶來麻煩,孟加拉國立即向印度提出抗議,為此印外交部不得不在9月9日發表立場更加平衡的聲明,表明印度對羅興亞人境況的擔憂:「我們呼籲採取成熟而克制的方式處理若開邦的情勢……有必要迅速結束暴力,恢復若開邦的正常狀況」,並且聲稱印度政府向逃難在孟加拉國的羅興亞人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本文來源於《世界知識》雜誌, 祖國網獲授權發布)
作者林民旺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