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國防時報排頭兵
綜合美國《戰爭之岩》雜誌等媒體報道,近一段時間以來,解放軍艦機部隊頻繁開展「突破第一島鏈」式巡航及演習。美國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此舉除了帶有威懾美日的目的以外,還可能肩負搜集情報的「絕密使命」,「他們或許想摸清楚周邊地區潛在敵人的反應速度」。
美國資深軍事分析師格羅斯曼稱,在2016年末兩次進行環台灣島的戰略轟炸機飛行任務後,近幾個月以來,北京方面再次加強了針對所謂「第一島鏈」的突破式巡航演練。

我空軍戰機常態化遠海巡航訓練
近日,中俄海軍開始實施中俄「海上聯合-2017」第二階段演習:中國海軍此次進入另一個「不熟悉的海域」——靠近日本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海海域進行演習。「這個地方挨近南千島群島,可以對美日在東北亞的海上力量構成影響。此外,這裡是美日構建的「第一島鏈」的東北端,也是中俄海上力量將來可能需要突破的地方。未來,中俄艦機可能會從這個通道頻繁進出」。
解放軍的軍機近期還在台灣島周邊進行了至少5次巡航。
格羅斯曼表示,以轟-6K中遠程轟炸機為代表的解放軍前出西太平洋演習力量,向世人展示了解放軍常態化進出「第一島鏈」通道的能力。所謂「第一島鏈」,是指太平洋西部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中國台灣島以及菲律賓群島等排列成弧形的形似鎖鏈的群島。在這些群島之間,是一條條寬窄不一的海峽通道。這些通道,是中國遠洋艦船進入太平洋的必經通道。

我轟-6K戰機前出西太平洋遠海訓練
通過上述演練,解放軍空軍、海軍以及海航部隊彰顯了其逐漸具備「遠海反制美日部隊」的實力。「如果中國台灣島或釣魚島發生衝突,那麼解放軍將有能力在「第一島鏈」附近阻擊美日干涉部隊」。
格羅斯曼強調,頻繁開展赴西太平洋的長途演練,對於解放軍艦機官兵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長途演練,能鍛鍊解放軍軍機機組人員、艦艇官兵的耐久力。他們需要適應長途巡航中出現的各種挑戰,如天氣挑戰、導航挑戰等,並經受住與美日艦機進行高強度對峙的壓力。
他同時揣測,除了帶秀肌肉和威懾的意味以外,解放軍前出西太平洋的艦機力量還可能肩負絕密使命:逐步摸清亞太美日部隊的反應速度和實力。
格羅斯曼稱,解放軍的前出西太艦機力量,並不懼怕前來干擾或偵察的美日艦機。相反,美日艦機如果頻繁騷擾解放軍的話,後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美日空中部隊、艦艇部隊及其雷達設施的對華反應速度;解放軍飛行員能夠在遭遇美日軍機時,切身體會後者的飛行性能。

資料圖:日本航空自衛隊F-15J戰機
格羅斯曼認為,事實上,解放軍要實現具備在「第一島鏈」進行實戰能力的話,就必須事先大致了解美日部隊的岸基雷達、作戰艦艇、電子戰裝備的反應速度。一系列的遠程演習,將幫助解放軍達成上述目標。未來解放軍還可能派遣電子偵察飛機進出「第一島鏈」通道。
另有日本軍事專家臆測,和平時期,如果美日部隊對解放軍的巡航艦機過多攔截或抵近偵察的話,將便於後者基本掌握美日艦機力量的活動規律。
所以,解放軍艦機部隊執行突破「第一島鏈」的遠航任務,是一種有益的實踐積累。「他們可能同時在為突破「第二島鏈」做準備」。在解放軍面前,美軍將沒有多少神秘性可言。
在解放軍突破所謂「第一島鏈」實力大增的背景下,美軍可能正計劃將第一島鏈的防禦任務甩給日本。前日本陸上幕僚長的岩田清文近日在華盛頓的研討會上透露,美國正在研究若在南海和東海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美軍將暫時轉移至關島基地,而連接沖繩、中國台灣和菲律賓的所謂「第一島鏈」的防衛任務則將委託給盟國日本。(上海譯報)

美日海上聯合演練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