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殲轟-7B為何無疾而終?看似偶然,實屬必然

Alinna ...| 2017-10-10| 檢舉

文|烏龍防務評論

隨著最後一批殲轟-7A「飛豹」殲擊轟炸機交付南部戰區空軍某旅之後,中國空軍似乎再無新列裝「飛豹」戰機的部隊,這一型號戰機停產的傳聞成真,而更新的殲轟-7B戰機更是在原型機階段就無疾而終。作為一種2000年後才裝備空軍的戰機,飛豹戰機停產有點早,這和它設計思想前瞻不足,發展空間狹小有直接關係。

南部戰區空軍某旅的飛豹

飛豹戰機的發展脈絡,大家都已耳熟能詳。1974年西沙海戰後,海空軍希望獲得一種轟-5輕型轟炸機的後續機型,當時受到風靡一時的戰鬥轟炸機發展熱潮,飛豹設計之初就是一種兼顧對地攻擊和空戰能力的戰機,這和當時歐洲的狂風戰鬥機等機型有類似之處。

但是,飛豹發展之初也受到國內航空工業基礎薄弱的影響。其採用較為保守的氣動布局方案,因為狂風戰鬥機、F-111、蘇-24等機型採用的變後掠翼設計,國內無法搞定,而且受制於60年代水平、推比僅有5一級的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其最大飛行速度僅有1.7馬赫,空戰能力其實很有限。

赴俄聯演的飛豹

因此,改進了航電系統、具備防區外對地攻擊能力的新飛豹戰機2000年後開始裝備空軍後,主要也是裝備原來的強擊機部隊。

和比它早出生10多年的狂風戰機相比,飛豹缺乏狂風F3型戰機的中距空戰攔射能力,後者採用推力較小但推比更大的RB199發動機和變後掠翼布局,最高飛行速度可達2.2馬赫,這暴露了飛豹用途比較單一的缺點。

飛豹空戰能力比狂風F3差一截

在我軍2000年同期獲得蘇-30MKK多用途戰機之後,飛豹的命運就已註定。比起飛豹,蘇-30MKK具有很強的制空能力,裝備的Kh-59、Kh-31等多種防區外對地打擊、反輻射飛彈,因此在殲-11B/BS國產化完成後,我軍很快批量裝備了航電系統更好,堪稱全能的殲-16多用途戰機,飛豹停產與之直接相關。

殲-16,@謝藝航 攝影

在殲轟-7A之後,一飛院、西飛還曾研製了更先進的殲轟-7B,原型機甚至都已經首飛。

比起殲轟-7A,後者採用電傳操縱系統替代了老邁的增穩操縱系統,具備空中加油能力,針對海軍航空兵發射鷹擊12超音速空艦飛彈的需求,加大了「超大型外掛物」的掛載能力,但依然無法獲得海空軍青睞。

網傳的殲轟7B原型機——822號

事實上,殲擊轟炸機的消亡在歐美等諸多空軍大國早已發生。美軍用F-15E戰鬥機取代了用途單一的F-111戰鬥轟炸機,狂風戰鬥機性能比飛豹更好,但還是得一機多型應對多種任務,已被颱風戰鬥機取代,俄空天軍的蘇-24在敘利亞被土耳其F-16擊落,毫無還手之力,俄軍只能更多派遣蘇-30等執行空襲任務。

蘇-24在敘利亞被土耳其F-16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可以說,殲轟-7A的停產,殲轟-7B的夭折,既和自身先天不足有關,也受到中國空軍攻防兼備的戰略轉型影響,看似偶然,實屬必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7075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