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迷彩派
關於中國下一代艦載機的選擇,始終是網際網路上的輿論關注的焦點。近期,網際網路上又有消息指殲-20已經確定上艦。但是從目前官方公布以及網絡上比較切實的資料來看,這一信息並不可靠。不過,隨著中國周邊國家五代機技術的不斷擴散,海軍下一代艦載機的選擇迫在眉睫,儼然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
目前,關於中國航母下一代艦載戰鬥機應該選擇什麼樣型號的問題,網際網路上的看法有很多,其中爭論最為激烈的就是中國下一代艦載機是應該選擇重型,還是中型。將問題具體化,就是中國下一代艦載機是應該以殲-20還是殲-31為基礎發展一款艦載機。
近期,中國軍事博物館展出的國產航母搭載方案,其甲板上的殲-20模型讓很多媒體認為中國下一代艦載機選型已經敲定,但是實際上它們都只是「概念性方案」。對於中國海軍來說,殲-20和殲-31上艦都有各自的優勢,作為航母這個龐雜系統工程的重要一環,艦載機的選擇沒有外界預估的快速,是嚴謹和負責的表現。
對於殲-31來講,相比於殲-20其最大的優勢是在於當目前中國建造的中型航母可搭載數量更多。目前,「遼寧」號航母噸位是5萬多噸,剛剛下水的002型航母估計噸位與遼寧號相差不大,待建的003型航母噸位預估在7萬噸多,都比美國小鷹號航母要小,很顯然「小航母」如果要搭載「大飛機」,在艦機適配性方面是存在問題的。
而對於殲-20來講,其優勢在於擁有較大的航程和載彈量以及較長的滯空時間和作戰半徑,大型航母搭載重型艦載戰鬥機戰鬥力顯然戰鬥力更強。但由於中國航母在實現建造像福特級那樣的核動力和彈射型大噸位航母的終極目標前,可能仍要先建設國產常規動力的中型航母和國產核動力重型航母,所以殲-20在中型航母可搭載數量上的優勢並不明顯。
不過,對於中國,如果等到重型航母建成再選擇重型艦載機上艦,那麼這種技術的成熟度和可靠性恐怕就無法保證。為此殲-20儘早上艦,同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對於中國來說,在對殲-15的應用和熟悉後,艦載技術「白菜化」並非難事,讓殲-20和殲-31雙雙上艦也並非不可能。如果兩種機型都發展出對應的艦載機型號,那麼意味著,中型機可以解決短時間內航母平台噸位有限的情況下戰鬥力如何有較大提升的問題,而重型機在於為大噸位航母提前做好技術準備。
很多網有可能要問,如果兩型艦載機都發展出艦載型號,那麼會不會帶來巨大的後勤保障壓力,以及研製資金等方方面面的壓力?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軍迷們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做「百年海軍」,實際上這句話除了說明海軍建設的周期性較長外,背後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海軍的強大是要靠錢「堆」出來。
中國海軍要想實現下一代艦載機的跨越式發展,以及對美國海軍航母戰鬥力的趕超,有些代價是必然需要付出的。如果任何代價都不需要付出,你發展別人也在發展,不說超越,就算是達到技術持平又需等到什麼時候?而對於後勤壓力,這在國家戰略層次來看,顯然不是一個主要問題,相比於美軍航母上艦載機的種類,即使殲-20和殲-31都上艦,恐怕後勤壓力也不至於比美軍航母上的後勤壓力還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47283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