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防務新視角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防務新視角
近日,日本「擁核」話題引爆日本輿論。
本月6號,日本前政府高官、自民黨眾議員、前防衛大臣石破茂,在日本全國電視觀眾面前,對美國的核保護傘是否有效提出質疑:鑒於當前的國際環境,日本應該考慮修改無核三原則,也就是「不擁有、不製造核武器」保留,將最後一條「不運進核武器」刪除;實際上等於把無核三原則變成了無核兩原則。
而在具體操作時,參照北約國家的所謂「核分享」政策,允許美國將核武器運進日本。長期以來,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為日本「鬆綁」,最終全面實現日本所謂的「正常化」,是安倍等右翼高官慣用的手法。日本企圖以引進核武為踏板,最終實現製造核武!日本是否擁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日本為何致力於發展「核」計劃?一個「正常化」的日本將對中國和世界造成怎樣的影響?
一、「日本不會發展核武」?別傻了
前段時間,「四行倉庫」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在這次事件中,筆者認識到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日本式洗腦非常成功。眾所周知,日本是唯一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國家。此後的幾十年里,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忙著發展,忽略了對侵略國的聲討,而日本卻喋喋不休的唱著「我被原子彈轟炸過,我太慘了」的言論,再加上「無核三原則」,日本在國際上刻意的捏造出一個「反核鬥士「的形象。
在這種情況下,深受日漫摧殘的二次元宅男宅女們天真的認為,被核武器干過的日本不會發展核武器。
另外,國內還有一種說法是日本根本不具備生產「實戰型核武器」。所謂「實戰型核武器」是指除了能夠研發核彈頭以外,還具備生產投擲工具(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的技術。
然而,事實卻是日本暗中一直都有「核武發展計劃」,其製造具有實戰型核武器的能力僅次於五常與印度(甚至超過印度)。
數十年來,日本披著合法的外衣,一直對這兩款裝備進行深入的研究。其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短時內,就能組裝起帶有核彈頭的彈道飛彈。下面,我們就從日本的「民用核計劃」與「火箭技術」兩個方面,來看看日本的核武器進程。
1954年,日本啟動了核電站計劃。截止2016年,日本核電站僅次於法國,位居全球第二。日本國內60%的電力,都是核電站輸出的。如此龐大的核電站保有量,為日本大規模引進原子核材料、暗中發展核武器提供了強有力的掩護。
2015年10月9日,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與核信息院發布了《日本核材料問題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根據日本政府2015年8月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備的數據,日本擁有47.8噸分離鈽(生產核武器的關鍵元素之一),其中10.8噸存於日本國內。也許大家還不明白個中含義,筆者換個直接的說法,這些分離鈽能夠製造1350枚核彈頭。現在,日本已經是全球第一大鈽儲存國。根據俄羅斯情報部門的消息,日本極有可能掌握了利用大量的核反應堆獲取武器級鈽材料的技術。
除了分離鈽以外,濃縮鈾也是製造核武器的關鍵因素。根據情報顯示,日本在青森縣上北郡六所村,建設了一座鈾濃縮廠,其規模與技術達到了全球一流水平。
這座鈾濃縮廠不僅使日本鈾濃縮生產能力增長了一倍,還能生產純度度高達93%的濃縮鈾,而武器級濃縮鈾的純度是在90%。也就是說,日本已完全具備了生產核彈頭的能力!對於日本長期以民用核電站為外衣,大規模引進核材料暗中發展核武一事,我國外交部曾有發出強烈警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日本長期儲存大量敏感核材料,其供需嚴重失衡,存在核擴散與核安全等風險,這早已引起各國政府和國際學術界的擔憂與疑慮;日本核材料問題並非無解,關鍵是日方要拿出誠意和負責任的態度。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生產投擲工具(彈道飛彈)的能力。二次大戰結束後,科技逐步向軍民兩用發展,運載火箭就是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軍民兩用技術。運載火箭分為固體火箭、液體火箭、固液混合火箭。其中,固體火箭和彈道飛彈的重合度非常高,技術通用率達到90%以上。
運載火箭和洲際彈道飛彈的差距主要在發動機、制導、再入大氣層以及防熱這四項技術上。簡單來講,如果將固體火箭所搭載的衛星換為核彈頭,再經過一系列並不複雜的改裝,它就能成為具有核打擊能力的彈道飛彈。近些年來,日本打著合法、合理、和平利用太空的幌子,大力發展運載火箭技術,其最終目的就是為發展彈道飛彈作技術積累。
2013年9月14日,日本新型固體燃料火箭「艾普斯龍」成功發射升空,該型運載火箭起飛重量和運載能力與美國「和平衛士」系列洲際彈道飛彈相當,完全具備成為彈道飛彈的基礎。
在動力裝置方面,「艾普斯龍」使用的SRB-A固體助推器與M-V火箭二三級發動機,其推進性能與美國的民兵-3型、我國的DF-31型、俄羅斯的白楊M系列相當,躋於全球頂尖水平。
在制導方面,日本上世紀就掌握了捷聯式慣導技術,可為彈道飛彈提供製導。
在防熱方面,「艾普斯龍」已經採用的復合纖維材料中,就有部分具有高溫防熱性能。至於再入大氣層技術,日本早已利用返回式衛星掌握了彈頭再入大氣層技術。
「艾普斯龍」號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日本已經具備生產彈道飛彈的基礎。
要知道,這還是4年前的事。4年的時間,足夠日本完善技術、生產出用於實戰的彈道飛彈。核武器與投擲工具都能生產了,接下來只剩下兩者的結合。
而彈頭與運載火箭結合的技術,連印度都能做到,更何況工業水平比印度強上N倍的日本。所以,從日本的「民用」核計劃與運載火箭的發展進程可以得出結論:日本已完全具備生產實戰化核武器的能力。
其實,「日核問題」一直是中國密切關注的焦點,只是因為日本有美國和西方的支持,才沒有像其他「核問題」國家一樣,成為世界討伐的焦點。那些二次元的宅男宅女們,求求你們別再鼓吹「日本不會發展核武器」、「日本沒能力發展核武器」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筆者相信,只要放開手腳,日本能在短時間能打造出僅次於五大流氓的核武庫。
二、日本擁核,軍國主義野心重現
日本能生產出實戰型核武器,已經是定論。那麼,接下來就剩下兩個問題:日本「擁核」的目的是什麼?日本「擁核」對我國會有什麼影響?
事實上,日本「擁核」只是一種手段,通過擁核日本能夠實現所謂的正常化,才是他們最重要的目的!「核武器」不只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手段,還是世界大國俱樂部的入場券之一。
就拿印度來說,當初印度發展核武器的根本原因,其實不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與中國搞核軍備競賽,而是為了擠進世界大國俱樂部。說簡單點,印度當年是為了裝X而裝X。
實力映襯地位,日本只要擁有了核武器,就相當於拿到了大國俱樂部入場券的門票(也只是門票),這對其實現正常化的目標定然是決定性的勝利。所謂「正常化」,說好聽點,就是讓日本擺脫《和平憲法》的制約,擁有正常國家的權利(日本現在屬於被閹割階段,很多行為都受憲法的約束)。
說難聽點,日本是想重新走軍國主義的老路。除了政客以外,日本正常化還有一個推手:財閥勢力。
其實,日本是一個深受財閥勢力影響的國家。日本戰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寡頭經濟統治日本的局面,其中以日本六大財閥最為著名。分別是,三井、三菱、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勸業銀行。這六大財閥自上而下,產業涉及到日本汽車、房地產、核電、軍火、石油化工、電工電子、通訊、橡膠、金融、IT、食品,幾乎統治了日本各行各業。財閥勢力掌控了日本經濟,而在今天這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政治生態中,日本財閥勢力以其強大的經濟影響力,早已在暗中把控了日本政治大權。
而且,這些財閥勢力和日本政治世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至於日本財閥勢力為何要推動日本正常化,很簡單,日本財閥勢力形成的寡頭經濟,就像是一個填不飽的巨獸,而這些勢力的主體—日本,是一個被閹割的國家,這讓他們發展的市場受到了各種限制。
尤其是在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企業在海外擴張的速度越來越快,搶占了不少日本財團的市場,導致他們生存空間更加狹小。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財閥勢力就想打破日本的枷鎖,利用日本正常化的契機,挑動中日矛盾的激化甚至是戰爭的爆發,從中獲取巨額利益。要知道,商人逐利的本質永遠不會變,而日本財閥勢力正是依靠歷次戰爭完成資本擴張的。
所以,這也是為何日本右翼反華的背後,始終有日本財團影子的原因,APA酒店辱華書籍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完日本擁核的目的和正常化深層次的因素外,我們來談談日本擁核對中國的影響。我們做個假設—日本已經擁有了核武器。這時,日本已經完全被右翼份子所掌控,其在軍國主義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按照日本右翼瘋子的尿性,肯定會以核武器為籌碼對中國進行核訛詐,至少會提出三點要求:1。讓出釣魚島。2。重新劃分東海經濟圈。3。逼中國承認日本的國際地位。
此時中國就只有兩個選擇:1。接受日本核訛詐,至少會承認日本的國際地位。2。聯合俄羅斯對日本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拔除日本核能力。其實,這兩個選擇根本就是「神仙局」,沒法選。
接受日本核訛詐,就相當於認慫了。是個國家就能用核武器威脅你,國內和國際會怎麼看待中國政府?這必將導致中國政府的公信力與國際影響力雙雙降低。聯合俄羅斯對日本發起軍事打擊,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
理論上來講,日本的核材料能夠製造1350枚核彈頭,扣除運載工具的限制,至少也有300~700枚能打到中國的核飛彈。
那麼,我們是否能在第一時間內全面清除日本核武?如果不能,日本發射核彈進行反擊後,我們又能否全部攔截下來?一旦有一枚核彈在中國引爆,那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現在看來,日本已經利用石破茂的言論,在國內為「擁核」造勢。修改「無核三原則」只是試探的一小步,其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製造核武的狼子野心!日本一旦擁有核武器,對中國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我們在戰略上無論怎麼選都是一個字—輸。
所以,我們絕不能讓日本擁核,這是底線!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誰TM敢肯定飛出來的撒旦不會亂吃人?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4325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