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朗事件雖然結束,但是印度軍方仍然死性不改,印度陸軍參謀長拉瓦特又意淫般地妄稱,準備與中巴作戰繼續其2.0戰爭。俄羅斯通訊社9月9日報道分析認為,巴基斯坦是印度的敵手,而同時巴基斯坦又是中國的盟友,所以這個國家肯定要利用中印之間的緊張關係,由此,印度將軍有了「兩線作戰」的論點。不過,俄羅斯外交部外交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歐亞研究中心專家安德烈•沃羅金則認為,印度將軍的揣測是難以理喻的,並打臉稱「是在空想」。
應該說,印度陸軍參謀長拉瓦特在當前這種國際環境中還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自以為是地想像著展開針對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兩線戰爭」,是很不明智的,這種將中國和巴基斯坦作為假想敵,再一次暴露出其膚淺的大國心態,顯得十分可笑。
其實,印度將軍的這種思維無非是基於幾個方面的認識,一是認為這次洞朗對峙印軍佔了「上風」,而且這種「上風」就是印度陸軍的「勝利成果」,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滿足感,以為印軍業已天下無敵,足可與中巴一戰;二是視這次中印邊境對抗中中方表現出來的剋制為軟弱可欺,印軍完全可以把握局勢了;三是印度軍方自從1962年邊境衝突中失敗後一直得不到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應有的尊重,這次要來一場大的,為軍方加點分,壯壯底色;四是順應印度一部分軍政精英與傳統勢力的非正式聯盟的心愿對莫迪和其政府施加壓力,用以提高國防預算,弄幾個錢花花。當然,近段以來印度軍方人事異動較大,女防長上位,在世界上購買了一批軍火,膽兒肥了,自然激發了軍方好戰的那根神經,便沒醒瞌睡般地要與中巴一戰。
拉瓦特為了他心目中的這一戰,也可以說是煞費了一番苦心。他首先宣布說中國正採取「切香腸戰術佔領印度領地」,激發民眾的好戰之心;繼而要求政府對待中國應秉承最大程度的強硬立場,以強化政府層面的對抗;同時還想當然地認為巴基斯坦是印度的敵手,中印發生戰爭,巴方必定會與中方站在一起,誇大其詞地認為必須做好以一敵二的準備。說穿了,印軍將軍的這一想法,無非是要強調印度陸軍的軍事價值和地位,不讓別人看扁了。
軍者兵也,軍隊本來就是為打仗做準備的,作為一個國家的軍方保持一種備戰狀態是必然的,未必軍方的備戰非得要針對特定的國家。印度陸軍參謀長「2.0戰爭」這一番設想,建立在他的強調軍方備戰的思維基礎之上的,他以他想像中的兩線戰爭為出發點,告誡印度軍方需做好戰爭準備,甚至還有著必有一戰的判斷,完全是在自作多情,非但沒有新意,而且在當前中印關係相對敏感的前提下,將中巴推到對立面,顯得很不成熟。
近段以來,中印關係在兩國領導人的努力之下,已經從1962年以來的最低點走向了新的起點。中印雙方無論是政治上外交上還是經濟合作上,都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都應該為和平發展而努力,拉瓦特這種聲音明顯不合時宜,得不到中印雙方主流意識上的承認,故他的這種思維沒有認同感;如果排除政治因素,單從中印軍力對比,印軍也沒有對中方炫耀的本錢,若加上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印軍要想打贏「兩線戰爭」,根本沒有這種可能性;再則,印軍將領的這一思維,明顯低估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處理外交事務的能力,可以說,巴基斯坦戰與不戰,中國完全不必施以影響,也不是印度軍方所揣度的;加之從目前印度的政府構成來看,印度是文官政府,軍隊對外交政策的話語權有限,拉瓦特這番「空想」,只能是說說而已,難以付諸行動,也就是說,他說了等於沒說。
當然,基於目前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中國不能放鬆對任何相關國家的任何風吹草動。即使是拉瓦特不負責任的空想,也說明印度軍方從骨子裡還存在著對中國的敵視態度,而且這種敵意在印度民間貌似有一定的市場,還不會在短期內消除,不排除在一定條件下可能釀成一定規模的衝突,因此,對於印度軍方的這種臆想,除義正辭嚴地懟回去之外,保持高度的警惕也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31585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