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飛豬觀察
近日,據外媒報道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在8月23日試射了一枚東風-4彈道飛彈。東風4飛彈是我國第一款遠程戰略飛彈,最早設計的時候已經具備了4000公里的射程,後來經過改進射程到達了7000公里,按照洲際飛彈的超過8000公里的定義,我國的東風4已經是屬於准洲際彈道飛彈了。
根據資料顯示,該型飛彈是一種採用可儲存液體燃料和捷聯式慣性制導系統的彈道飛彈,可以攜帶一枚重2200公斤的3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或使用多個分飛彈頭,每個彈頭當量約5~10萬噸。
在整個80-90年代,東風-4飛彈製造數量達到數百枚,但隨著冷戰結束,這種彈逐漸不再是解放軍第二炮兵的主力彈種,開始慢慢淡出人們視野,美國人估計目前實戰部署的該飛彈僅有25枚左右,其他大量飛彈處於洞窟封存狀態。
畢竟是中國的第一款遠程彈道飛彈,他為中國的安全事業開啟了征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因為剛剛起步的武器,他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
首先該飛彈的發射準備時間要60分鐘到120分鐘,這麼久的準備時間對於分秒必奪的現代化快速戰爭中,它的劣勢就非常明顯,如今我國東風31A能做到10分鐘內發射,民兵3和白楊M都在10分鐘內發射。
另外東風4的精度不夠,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東風的CEP在1400~3500米,同樣是我國的東風31他的CEP只有不到300米,俄羅斯的白楊飛彈做到了260米的精度。
在今年這個時候,解放軍試射東風4飛彈,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可能是一款經過改進,性能要更先進非常多的武器,甚至他可能經過多方的改良是一款全面經過升級的飛彈,我們已經有好幾款年限時間比較長的飛彈在最近一兩年以新的形式出現了。
2015年的閱兵儀式上,我國研製多年的東風5再次亮相,不同的是這次出現的是東風5B,顯示它已經經過改進。今年2月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近日報道,中國進行了東風-5C洲際飛彈試射,其攜帶了10個分導式彈頭。
今年4月份的媒體節目中,出現了以前從未見到過的東風11AZT戰術彈道飛彈。目前中國的多種型號東風飛彈均研製了改進型號以適應現代化的戰爭需要。
2016年2月央視曝光中國東風16飛彈實彈射擊畫面,但是飛彈彈體與此前曝光的東風16有較大差別,彈頭帶有尾翼,打擊精度更為精確。央視同時曝光了戰術飛彈毀傷效果畫面,無論是點殺傷還是面殺傷,場面都十分火爆。
在4月末,內蒙古四子王旗江岸牧場紅格爾嘎查附近墜落了一段飛彈殘骸,有台媒稱這是東風-26B型彈道飛彈的一級火箭發動機殘骸。這段殘骸的落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是我國航天系統常用的返回艙回收地區和飛彈一級分離的落區。
根據殘骸上印有的「E/ADF-26B」字樣,有台媒稱這個「E/A」,很可能是electronic attack的首字母縮寫,即「電子攻擊」的意思,於是斷定這也許是東風-26飛彈最新改進版,可攜帶電子脈衝彈頭。
從這些信息都能顯示,我國已經服役幾十年的洲際飛彈都在不斷的進行改良,此外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也在今年的八一閱兵上出現了新型的東風31AG。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