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危機:「損害性僵局」與「去核化」的高難風險

Alinna ...| 2017-09-05| 檢舉

文|華語智庫

 

 

 

 

9月3日,朝鮮開展氫彈試驗,這會加強而非減弱朝鮮是有核國家的事實。實際上,2006年朝鮮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基本確立了擁核的事實。此後進行的其他五次核試驗,只涉及改善其核能力,而非其擁核事實。

 

 

朝鮮作為一個小國,在周邊大國林立、國際社會不斷提升的高壓下,仍不斷地推進其核武器計劃,凸顯了小國政治的思維特性及大國間戰略協調的困境。由此,朝核問題螺旋型惡性上升,形成一種高風險的「損害性僵局」對峙:國際社會從未放棄「去核化」目標,朝鮮則將「擁核」視為國家大戰略,永不停歇地造成核武化既成事實,讓「去核化」目標或難以企及,成為虛幻。

 

 

首先,「擁核」被朝鮮視為生存「法寶」。朝鮮無論是國土面積及人口數量,抑或是它影響和塑造國際事務的能力,絕對是一個小國,生存是其最重要的國家目標,擁有不對稱性打擊能力,由此成為其「生存法則」。事實上,伊拉克和利比亞「棄核」後遭致西方大國打擊的命運以及薩達姆被處決、卡扎菲橫屍街頭的場面,或刺痛並堅定朝鮮的「擁核」選擇。正因為如此,「擁核」作為其國家安全以及國家生存的堅硬外殼,是朝鮮的「理性」選擇,並寫在國家憲法中。

 

 

此外,「擁核」也能維護朝鮮政體及國家領導人合法地位。朝鮮是「先軍政治」,軍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優勢地位,也是既得利益集團。朝鮮總人口約為2570萬人,但軍人數量約110.6萬人,為世界第四,軍事實力進入世界前十。不僅如此,朝鮮對核武器的追求,已走過半個多世紀,投入資源不可計數。無論其國家的政治體制,還是國家的輿論宣傳而言,「擁核」目標已成為朝鮮國家及國民的一種自然選擇。更為複雜的是,朝鮮還將「擁核」視為相對於韓國在統一問題上的合法性。在朝鮮看來,韓國是美國的「傀儡」,韓國對朝的「強硬」或「陽光」政策,都旨在改變朝鮮政體,「生吞活剝」朝鮮的「社會主義外衣」。

 

 

再者,「擁核」也被朝鮮視為外交工具,並屢屢靈驗。「冷戰」結束以來,朝鮮安全環境相對惡化。中國及俄羅斯與韓國建交,但美國和日本並未相應地與朝鮮建交,交叉承認失敗,且中朝關係近年來也逐漸轉淡。對一個長期游離於主流國際機制之外的羸弱小國而言,核武器是灰姑娘腳上的「水晶鞋」,五彩繽紛。它可作為獲得國際援助的工具,也是打開與美國關係大門的鑰匙以及由此進入國際社會的門票。

 

 

小國政治及其思維特性,讓「擁核」成為朝鮮的國家大戰略,調動全部國家資源和協調所有政策行動去實現這個目標。但是,小國與大國間權勢及追求既定目標與決心的雙重不對稱、國際社會缺乏對有核國家強制「去核化」的經驗以及大國間協調的難度,讓「去核化」或難以企及。

 

 

「去核化」的難度,首先在於小國與大國間雙重的不對稱結構。一方面,大國相對於小國有全方位的權勢優勢,容易滋生輕視小國及其政策目標的心態,這也導致了美國在朝核問題上的自大心態。相對於朝鮮,美國有全方位的權勢,它也本能地有使用強制性政策的衝動,因此「高壓」一直是美國去核化政策基調。美國在給朝鮮貼出的「失敗國家」、「邪惡軸心國家」和「恐怖主義國家」等標籤中,也有強國對弱國的傲慢心態。美國一度將與朝鮮的談判視為是對朝鮮的「獎勵」,由此拒絕並選擇「戰略忽視」。

 

 

只是,在美朝不對稱的權勢結構中,還有一種不對稱,即強國與弱國追求既定政策目標的決心與代價,這也是朝核問題 「去核化」任務的艱巨與嚴峻所在。朝鮮顯然將「擁核」與國家生存關聯,並動用國家機器進行全民動員。對身處日益孤立和困頓國際環境中的朝鮮而言,核武器是困境中的「希望」,是目標而非手段。而對美國而言,「去核化」只是其國家諸多對外政策目標之一,甚至有時都談不上是重要的目標。因此,美國在朝核問題上政策不連貫,有時甚至是漫不經心,進一步惡化了美朝之間的互不信任,也錯失了用和平手段讓核問題「胎死腹中」的機會。

 

 

「去核化」任務的另一嚴峻之處,在於國際社會缺乏對有核國家強制「去核」的既有經驗。美國討論精確打擊核設施以「去核」的可能。拋開其他國家反對軍事選項的立場不談,僅從技術層面來說,美國是否真正擁有精確打擊朝核設施的可靠工具,尚且存疑,更不用說一旦精確度不到位可能引發的巨大風險與潛在災難。謹慎是政治的美德,尤其是在有惡魔般無窮無盡破壞力的核武器面前,不容許有絲微的閃失。因此,美國越誤判軍事「去核」蘊含的風險,東北亞意外軍事衝突的風險就越大,「去核」的代價與目標之間的鴻溝就越加難以逾越,也越不可能得到周邊國家支持。

 

 

「去核化」任務的嚴峻之處,還在於大國間彼此協調的難度。朝鮮擁核並非朝夕之間完成的,各大國在「去核化」問題上的立場一致,但理想與現實間的明顯差距,在於大國協調的難度。2002年以來,美國「高壓」去核,同時認為朝核問題的解決,90%取決於中國,即經濟制裁。實際上,「中國對朝鮮施壓不夠」的聲音,在美國和西方社會頗有市場。中國則認為,美朝和解及解決朝鮮的安全訴求是解決核問題的關鍵「鑰匙」,這把鑰匙握在美國手裡,中國因此缺乏說服朝方停止核項目的關鍵籌碼。因此,美國重在解決朝核問題的資源,中國關注朝核問題的動機,而這本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去核」的不同維度,因中美難以戰略協調未能整合到去核的同一框架。

 

 

中美戰略協調的重要障礙在於「去核化」的軍事選項。朝鮮事實擁核,軍事打擊有置整個東北亞地區於核泄漏的風險,也讓中國面臨其防禦半徑遭遇軍事衝突及其引發的難民災難而形成「安全黑洞」的風險。中美戰略協調的另一障礙在於兩國戰略互信不足。中美合作解決朝核問題的同時,兩國在南海地區的緊張並未有絲毫緩解,意外事件不斷。中國東北邊境地區與南部領海兩線同時緊張,間雜西南方向的中印邊界事件,阻礙了中美互信程度深化,也削弱了特朗普對新型大國關係再確認的承諾。

 

 

國際政治無法規避個體的理性選擇與集體共同利益間的困境,中美兩國戰略互信的罅隙,給予朝鮮繼續推進擁核化目標的空間,讓朝鮮得以在大國的狹縫中前行,推進國家戰略和實現核武化,陡增「去核化」的障礙。

 

 

朝核問題的巨大風險,在於朝鮮將「擁核」視為保障國家生存的大戰略並為此全民動員和全力推進,國際社會若僅有全力制裁和施壓 「去核化」的方案,則無法排除迎頭相撞的可能。中國是塑造朝鮮半島事務的關鍵國家,是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字國,有權力也有責任對「去核化」方向及政策選項施加決定性影響,但中美戰略難以協調讓中國缺乏強制推進中國方案的意願和資源。因此,若大國不能協調一致、適度妥協照顧小國的合理訴求,又不能心無旁騖追求「去核化」目標,朝鮮極有可能開足馬力向前推進,或讓「去核」成為難以企及的目標。

 

 

在「去核」問題上,國際社會的唯一機會在於大國團結與協調。唯此,在東北亞多重不對稱結構中,大國才可獲得朝鮮對於無核化國際秩序的順從,而朝鮮才能得到大國對其國家獨立、國家身份和利益邊界的尊重與承認。相互承認各自的利益邊界,才是解決朝核問題的關鍵,也是獲得雙贏的關鍵。不過,國際政治的安全困境與叢林法則,依然讓人對「去核化」捏一把汗,但願這不是杞人憂天。

 

 

作者:邱美榮(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副研究員。)

 

 

來源:FT中文網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2637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