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海外探客
認清形勢之後,印度斬倉止損,但正如煮熟的鴨子一樣,嘴還是硬的。
印度新德里電台在8月29日自我安慰般報道「印度陸軍已經包圍對手,莫迪在有利形勢下選擇解決這個問題」。該媒體還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印度陸軍參謀長拉瓦特確信能夠給對手造成最大傷害,在武力的保證下才促成了外交對話。「海外探客」認為,這些話聽聽即可,不必當真。印方的策略就是利用英文優勢和西方的扶持,把自己包裝成為「受害者」,誣稱對方是「地區秩序破壞者」。可撒謊就是撒謊,事實的光芒驅散了謠言的陰霾。
連很多印度媒體都不認同這種自我吹噓和自我壯膽。不少印媒理性地提到「未來的發展取決於兩國之間能否相互理解」。印度《經濟時報》8月29日更是指出,印度在經濟建設方面要向中國學習。
但印度《經濟時報》仍然不忘給自己臉上貼近,聲稱危機的化解「全靠印度的克制和忍讓」。還聲稱印方的最大優勢就是「誠實、透明、民主和維護地區和平」。印媒還認為「印度總是在失去領土,從未掠奪過別國哪怕一寸土地,這就是佛家的慈悲心。」印媒還列舉了本國的「大度與寬容」,包括容忍了中巴合作,包括雖然中國反對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但印度「從未放在心上」。印媒還喊冤,認定本國「遭受了鄰國毫不猶豫的虐待」。
《印度斯坦時報》則不無痛心地指出「後院起火」令本國不得不在前方退縮:近百萬銀行職員大罷-工、洪水以及其他突發事件令莫迪沒有選擇,只能撤兵,留出時間和精力來處理國內問題。
印度方面的這些言論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俄美輿論的論調就比較中立和客觀,也是對印方言論的一種嘲弄和諷刺。
俄羅斯《專家》期刊認為,雖然雙方都認為自己是贏家,但事實是72天之後,印度成為先眨眼的一方。儘管印度曾經聲稱「絕不撤出一兵一卒」,擺出超強硬的立場,但隨著事態愈加嚴重,印度越來越意識到高估了自身實力,主動向一個GDP是自身5倍的大國挑釁是愚蠢的。無論從經濟層面還是軍事層面來說,印度都占不到任何便宜。如果不是對手愛惜「和平崛起」的羽毛,恐怕印度不會獲得一個體面的撤離方式。
俄方還注意到,印度正試圖找回場子,把目光放到了非洲,在這裡開闢了「第二戰場」。在2017年5月,印度聯合日本提出了「亞非增長走廊」概念,巧合的是,這一切都發生在印度公開反對「帶路倡議」之後。
美國媒體也指出,雖然危機得到化解,但緊張的氣氛依然持續。印度方面把「21世紀絲綢之路」當成了瞄準的目標。中企在肯亞修建了一條連接海港和內陸的新鐵路,讓昔日印度人修建的老舊鐵路成為一個恥辱的陪襯。隨著8月1日吉布地補給基地的啟用,印度的不安感越來越強烈。《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則認為彼此應該學習如何處理分歧。
拋開美俄對印度方面的揭短,其實真正寬容和有慈悲心的是東亞大國,對印度的所作所為一直是留有最後的餘地,不想徹底撕破臉,耽誤了「帶路倡議」的展開。「希望印方吸取教訓,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就是最好的警告。而「強硬表態,軍力威懾,按兵不動」的策略,最後也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印度駐俄大使8月29日表示「印度仍然擁護金-磚機制」,其實就可以視作務(服)實(軟)的象徵。
不過,正如美俄都看到的那樣,印度的確在開闢「第二戰場」,瞄準的正是非洲。有報道指出,莫迪幾乎走遍了非洲每一個國家。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高質量基礎設施夥伴計劃」,並準備砸下1100億美元之後,莫迪發現了知音,與日方聯手提出「亞非發展走廊」戰略,目的就是稀釋東亞大國在非洲的影響力。
必須意識到,印度在非洲具有天然的優勢。除了距離近之外,還有就是將近200年的經營。早在大英帝國殖民時期,印度人就成為英國人的得力助手。在英國人的支持下,東非和英屬中非與作為「帝國皇冠寶石」的印度展開緊密的合作,印度移民和企業湧入這個地區。不僅是東非和英屬中非,從東南亞、南非、澳大利亞到拉美,3000萬印度移民令這些地區都成為印度裔的擴張方向。印度裔在這些地區所獲得的優勢其實在華裔之上。
當然,印度人雖然在非洲經營的時間比較長,但受限於總體實力和工業化水平,在貿易中卻處於劣勢。為了捍衛自己的「主場」,充分發揮本國在非洲的「族群優勢」,印度不僅加大了投資,還大力推銷本國商品,甚至喊出「若要質量好,就選印度貨」的口號,加強對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魅力攻勢。探客只能說,這種操作,很騷。實力不行,精神力來湊,印度商品競爭力如何,印度普通百姓恐怕最有發言權。如果非洲兄弟真的聽信印度人的吹噓,恐怕結果就是男默女淚。
無論怎麼嘲笑印度人的「酷霸狂拽尬」,有一點必須清楚,未來世界必將由「10億級人口」的國家來主宰。印度既是對手,又是夥伴。被人當籌碼的滋味,印度暫時不想再嘗了。但經歷過西方霸凌的東方國家,都有一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意識。
話說40年前剛剛進入美帝主導的西方體系時,東亞大國連觀眾都不是,只能從拋手巾賣花生瓜子打雜做起,慢慢地有了座位,然后座位不斷往前移動,最後終於坐上了主講台。印度最可畏的不是什麼軍力和飛彈,而是發展的潛力。經過這次危機,證明東亞大國對於印度也不是十分了解,這才是學界和年輕人需要注意和警惕的事情。(完)
註:本文系「海外探客」原創稿件。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20710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