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撤走軍隊,印度就開始敲竹槓!這次索要400億元

Alinna ...| 2017-08-30| 檢舉

文|政商閱讀

來源:財經韜略(tttmoney8)  作者:韜略哥 

雖然中印邊境的對峙,以印度撤走裝備和人員做了一個了結,但印度對中國的「敲詐勒索」仍然沒有結束。

前幾天,印度對近百種中國商品發起了反傾銷。這一次,他們碰瓷的對象是中國香港的富豪李嘉誠。

昨天(8月28日)晚上,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通過港交所官網發布了一個公告,告訴投資者一個壞消息:印度稅務部門在2017年以來,先後兩次向公司追討稅款,直到最近,加上罰款的總費用已經水漲船高至接近400億港幣。

其中包括:

 

1、資本收益稅790億印度盧比(96億港元);

2、資本收益稅的利息1643億印度盧比(200億港元);

3、資本收益稅的罰款790億印度盧比(96億港元)。

 

這筆所謂「稅+利息+罰款」,跟2007年2月「和記黃埔」向英國電信巨頭沃達豐出售印度第四大運營商「和記愛莎(Hutchison Essar)」有關。李嘉誠的「和記黃埔」(目前「長和實業」的前身)持有HE公司67%的股權,包括債務在內全部賣給了沃達豐,當時的總出價是190億美元。

由於這筆交易是在海外進行的,依據當時的印度法律和國際法,沃達豐和和記黃埔都沒有向印度政府報稅。

多年以來,印度政府跟抽風一樣,隔幾年就拿這個事情說事,按照2012年修訂的、帶有50年追溯期的法律,向沃達豐和李嘉誠要錢。由於存在爭議,所以一直沒有了結。

於是,印度政府管李嘉誠要的錢,就從最初的96億港幣,變成了將近400億港幣。其中最後一筆96億港幣的罰款,是中印邊境對峙事件發生之後追加的。

  印度向沃達豐追討的,這筆交易的相關稅款則達到了26億美元。

印度政府為什麼翻出陳年舊帳,對國際巨頭出手?原因很簡單:印度很缺錢!

莫迪是個政治、經濟強人,正在推進印度的經濟改革,希望由此引導印度經濟騰飛。他上台以來的「廢鈔」和「稅改」,都是為此服務的。而這兩大舉措,都是為了打擊地下經濟,增加國家的稅基,為改進基礎設施和民生籌措資金。

上圖: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

在印度,由於銀行體系不發達,多數印度人不習慣使用銀行卡,多採用現金交易。這為黑色經濟、灰色經濟的發達,提供了溫床,讓貪污、受賄、洗黑錢、逃稅變得非常容易。

統計顯示,印度稅負占GDP的比重只有16.6%,在新興經濟體里幾乎是最低的。印度有13.2億人口,但只有3700萬人繳納個稅,納稅人比例不到3%。

因此,連印度人自己都承認——逃稅是印度富人的「第二天性」。

不僅偷漏稅,印度人還普遍拖欠稅款。這個國家被拖欠的稅款高達1170億美元,大約是6年前的4倍。稅務部門預估只有15% 至20%的欠款可收回,許多主要的債務人都無力償還。考慮到印度訴訟程序的懈怠,這些被拖欠的稅款似乎永無清理完成之日。

由於稅收少、支出大,印度這些年的赤字率一直維持在3%的警戒線以上。2017—2018財年,印度政府總支出將達到21.47萬億盧比(約合3157億美元),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

這些數字聽起來很大,跟中國一比就顯得很「侏儒」了。中國2017年中央、地方的全口徑預算支出超過4.8萬億美元(按照今天的匯率計算),是印度的15倍!

中國經濟總量是印度的5.3倍,財政總支出達到印度的15倍,這是怎樣做到的?除了稅收負擔不同之外,中國政府還有賣地收入、國企收入和地方債。正是有這樣的開支規模為支撐,所以中國的基礎設施更新、提升得非常快。

看到中國財政支出的規模,莫迪一定羨慕嫉妒恨。他力圖通過稅改——採取簡單稅制,降低稅率,儘可能多地把全國人民、企業納入「納稅隊伍」——來籌集資金,刺激經濟的騰飛。

對跨國公司徵稅,是莫迪稅改的一部分。但問題是,印度政策的頻繁變化,官僚體系的貪污腐敗,翻舊帳的隨意性,將對印度投資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至於沃達豐向和記黃埔購買HE公司股權一事,發生在2007年,而且是在印度境外交易。對於印度稅務部門徵稅的要求,連印度最高法院都不支持,在2012年1月判處沃達豐等勝訴,不必向印度納稅。

但4個月後,印度國會於2012年5月通過追補法例,宣布即自1962年起發生的涉及印度資產的一切離岸貿易行為均應根據印度得稅法規定繳納資本利得稅。也就是說,追溯期超過50年!

印度這種朝令夕改,隨意設立追溯期的做法,讓跨國公司普遍感到震驚,認為在這個國家經商充滿了風險。

對於印度政府開出的天價稅單,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認為「違法了國際法」,所以不會輕易屈服。

至於李嘉誠最終會不會被印度政府敲去400億港幣的「竹槓」,國際仲裁將是什麼結果,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但有一點非常清楚,其中有96億港元的罰款,是中印對峙之後追

  延伸閱讀:

這才是印度突然撤軍的真正原因!但事情還沒有完…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 牛彈琴(ID:bullpiano),作者:牛彈琴

(一)

8月28日,在對峙整整71天後,印度突然撤軍了!

早不撤,晚不撤,到了中國七夕之日才撤,顯然是有原因的。

肯定一些人會感到很遺憾:都買了那麼多軍工股,印度你竟然最後石頭都沒用上,就這樣撤軍了……

但這樣的結果,對中印兩國來說,應該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幾點粗淺看法吧:

第一,中印都不想打仗。不然印度也不會只入侵了100米,中國強烈抗議了70多天。最讓人佩服的是,不是雙方的媒體和觀眾,而是第一線的士兵,既不帶武器,也沒動手腳,完全是靠胸脯相互頂撞,來捍衛國土。他們肯定憤怒,但從不失去理性,都是一等一的外交家。

第二,雙方都部署了重兵,都通過大規模演習,來充分展示肌肉。但演習的根本作用,還是在威懾對方。威懾的目的,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你丫的等著,我有打敗你的能力,但最好嘛,我們還是不要打仗。

第三,對印度來說,一旦開戰,哪怕規模得到控制,基於其軍隊戰鬥力,印度很可能一敗塗地。中印關係將全面惡化,中國投資將徹底撤離,印度戰略環境將空前惡化。印度當前的最主要任務是什麼?笨蛋,是經濟!但將中國變成了敵人,對印度有百害而不一利。

第四,對中國來說,戰鬥驅逐印軍,難度應該不大。但控制不好,那就是一場小規模戰爭,會嚴重破壞中國的戰略布局。這也會對「一帶一路」推進會帶來嚴重挫折。中國最主要的敵人在哪裡?在東面!台灣蠢蠢欲動,朝鮮半島風雲乍起,南海樹欲靜而風不止,這些才是中國的憂患所在。將印度變成敵人,這是外交的大忌。

第五,金磚峰會要開了。中國肯定想開成一個成功的峰會,印度也肯定不希望成為缺席的哪一位。雙方都吵了70多天了,該展現的強硬都充分展現了,如果找到下台階,印度也就撤軍吧。

所謂國內局勢迫使印度撤軍,那真是我們想多了,印度國內一直就這樣亂;但選擇在中國七夕之日撤軍,多少還有點出乎意料。

網上有段子就這樣說:

 

七十一天的四目相對

七十一天的相濡以沫

七十一天的不分晝夜

為什麼要在七夕讓我們分開?!

鐵打的漢子也是有感情的……

 

一條大新聞,就這樣結束了。

(二)

對於印度撤軍,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這樣表述:

 

8月28日下午14時30分許,印方將越界人員和設備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方現場人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同時,鑒於現場情況已出現變化,中方將根據現地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的表態是:

 

6月18日以來,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引發中印邊境局勢持續緊張,中國軍隊對此堅決反對,並採取緊急處置措施,強化邊界管控,前推作戰部署,加強針對性訓練,有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合法權益。

 

外交語言是晦澀的,但傳遞的信息是微妙而豐富的,幾個看點吧:

印度確實撤軍了,中方現場人員進行了確認。這也是中方一直的主張,可視為中方的勝利。

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但洞朗哪個地區,則沒有明說。

中國也根據現地情況,作出必要調整和部署。這其實也是給印度一個下台階,它可以對外界解釋,中國也作了讓步,所以印度撤軍了。

外交是妥協的藝術,這樣的結果,相信已經是最好的結果,除非中印手腳真是痒痒,真的就想打這麼一仗。

「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在重兵雲集的邊境地區,一旦開打,後果不堪設想,都將打亂中印兩國的戰略部署,更中了美國和日本的下懷。

應該說,中印高層都還是清醒的,但這次洞朗對峙,教訓也是慘痛的,對中印未來邊境管控,帶來了一系列的考驗:

1,中國看清了印度的底牌。三哥喜歡主動出擊,更喜歡以弱者姿態獲得國際同情,無理攪三分,非常難纏,所以中方以後動作的第一要訣,必須是快,必須斷然處置!

2,印度也看到了中國的強硬。與以往低調處理不同,中國這次相當強硬,甚至不排除戰爭解決問題。這當然是威懾,但畢竟是戰爭的威懾,中國外交作風有重大變化,印度以後必須更小心謹慎。

3,作為一個重要教訓,相信以後再發生這樣嚴重越境事件,中方肯定第一時間會立刻採取斷然措施,不可能再這樣保持克制,到最後反而陷入被動。

最後,必須要說:印度撤軍了,這是中國的勝利;當然印度也很可能會宣揚,自己達到了目的,印度並沒有輸。

這就是外交藝術的高明之處!

但如果印度改變不了心態,以後的中印邊境會更危險,衝突會更突然。勿謂言之不預也!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牛彈琴(ID:bullpiano),作者:牛彈琴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1964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