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三個世界,瞬間明白阿三為啥折騰這一出了

陳得財| 2017-08-29| 檢舉

摘要:印度次大陸猶如一把匕首插入印度洋。印度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對世界海權格局發揮著重要影響,卻不得不面對與日俱增的海上安全威脅。印度屬第三世界[1]國家,只有植根第三世界,團結中國和周邊臨國,慎用對抗和戰爭手段,有所為,有所不為,穩固住漫長的陸地邊界線,才能有效應對海上安全威脅,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生存和發展。

毛澤東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新格局,形成了把世界劃分為3個部分的理論。毛澤東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三個世界」理論認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應聯合起來,結成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戰爭政策。今天,它仍是世界人民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武器。

一、印度屬第三世界國家,切勿敵友不辨。

印度脫胎於英屬殖民地,屬第三世界國家,只有同中國和廣大亞非拉國家聯合起來,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希望。

然而,印度獨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與大英帝國如出一轍。印度前殖民總督寇松勳爵在《遠東問題》一書中說:「印度帝國處於地球上第三個最重要部分的戰略中心。……但是,沒有比在它對遠近鄰邦的命運所起的政治影響上,以及它們的興衰繫於印度這軸心的程度上更看得出它的中心支配地位了」。[2]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大英帝國將殖民中心印度的安全範圍擴大到東至新加坡,西至亞丁港,北至中國西藏的遼闊地域。印度資產階級獨立掌權後,繼續執行「印度中心」戰略。1944年,尼赫魯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在將來,太平洋將要代替大西洋而成為全世界的神經中樞。」「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3]印度資產階級擴張思想表露無遺。在「印度中心」戰略的指引下,印度不斷發展軍事力量和核打擊力量,先後挑起1947年(以及1965年和1971年)印巴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並經常在河水分配、邊境貿易、移民等問題上對鄰國奉行雙重標準,以達到控制南亞弱小國家,阻止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獨霸印度洋的目的。

印度已經因為盲目擴張錯失了發展良機。如: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失敗,不僅給自己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對手,為國家帶來沉重的軍事開支,而且為了一個次要方向利益,影響了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緬甸一直到斯里蘭卡以及海上一系列方向利益,使印度「堂堂世界第三」「亞非拉的領袖」的國際政治資本和影響力一落千丈。

2017年6月以來,從中印幾場邊境對峙來看,印度仍在追隨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執行擴張戰略。若印度繼續充當他們的馬前卒,只能是無謂消耗國家資源,讓人坐收漁利。因為,無論印度如何為世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賣力,都不會改變自己第三世界的出身,都不可能真正被他們接受。在他們眼裡,印度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只不過是資本升值和「剪羊毛」[4]的工具。盲目的擴張戰略將再次葬送印度的發展機遇,到時候就真的「銷聲匿跡」了。

二、印度主要安全威脅在海上,切勿主次不分。

印度地緣優勢得天獨厚,對世界海權格局影響重大,是世界大國角逐的重要對象。印度沒有更多選擇,只有植根第三世界,穩固住漫長的陸地邊界,才能應對日益嚴峻的海上安全威脅。

(一)印度歷史上安全威脅主要來自開伯爾山口方向。

環顧印度次大陸,高山環繞、大洋為伴。十六世紀以前,受制於生產力發展,外部戰略力量難以越過高山、大洋對印度構成安全威脅。唯有西北方開伯爾山口方向,是印度心中永遠的痛。

印度東邊若開山脈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諾開山脈以及北面的緬甸、傣、老、越等民族,生存空間有限,且長期受中華力量牽制,難以形成威脅印度的戰略力量;北部喜馬拉雅山脈,跨度24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7000米,山北青藏高原總面積近300萬平方公里,空氣稀薄、乾燥,太陽輻射較強,氣溫較低,不適宜人類生存,不僅難以形成對印度構成威脅的力量,而且是保護印度免受攻擊的天然屏障;西北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海拔大致在7000米致1500米之間,同樣是保護印度的天然屏障。

然而,世間總是難尋完美事物,就在興都庫什山脈與蘇萊曼山脈之間,形成了喀布爾河谷,喀布爾河自然抵達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白匈奴人、穆斯林等大都從這裡入侵印度。開伯爾山口在印度國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二)印度當前和未來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

為什麼說印度當前和未來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呢?這需要站在人類歷史長的河中去審視,印度的地緣價值和安全形勢,隨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變化。

16世紀以來,隨著遠洋技術的發展,世界逐漸連為一體,制海權的爭奪空前激烈。人類社會步入工業時代後,天然氣、石油等工業能源,鉑、鉻、鎢等稀有金屬,以及其他礦物質,成為一個工業國家不可或缺的養料。然而,世界資源分布並不平均,而資源流轉主要靠海運,導致世界各國對海洋的依賴性與日俱增。目前,世界貿易總運量2/3以上,中國進出口貨運總量90%都是通過海洋運輸。可以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誰就掌控了未來,一定的制海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世界各國圍繞制海權的較量日益激烈。

印度在世界海權中的地緣價值首屈一指,是世界戰略力量角逐的重要對象。印度洋及沿岸可謂世界資源聚寶盆和世界資源交易大市場。環顧印度洋,遍布各種工業資源:波斯灣的石油和天然氣;薩伊的銅和鈷;羅得西亞的鉻;澳大利亞的鋁等等。僅南非共和國就擁有世界石棉的十分之一、鉻礦的四分之三、鉑類金屬的一半、黃金的一半、錳礦的三分之一、鈾礦的五分之一、金剛石的三分之一。此外,印度洋西接亞丁灣、蘇伊士運河,東臨馬六甲海峽,西南有好望角。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各工業國家對能能源的渴求與日俱增,印度洋的地緣價值隨之攀升。可以說,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大海,誰就控制了世界。制海權離不開制陸權,而印度猶如一把匕首插入印度洋,對世界海權格局影響極大。印度占盡天時地利,也使其備受矚目。英國人讚譽印度「那是英國皇冠上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5];俄國人堅信「儘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誰統治那裡,誰就將是世界真正的主宰。」[6]

不管印度願不願意,它始終是大國角逐的重要對象,來自海上的安全威脅無時不在,形成強大的海防能力,是印度實現民族生存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前提。

(三)印度維護海權需要團結第三世界國家。

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略就是把握重點的藝術。印度如何才能應對來自海上的安全威脅呢?最關鍵的就是辨清敵友、與鄰為善,穩固住漫長的陸地邊界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印度維護海權首先要穩固陸權。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這樣評價印度防務:「印度的陸上邊境地受到阿富汗的山脈及喜馬拉雅山的保護,其後翼也是無懈可擊的。」[7]然而,印度當前地緣環境已經不同於英殖民時期,陸地邊界存在難以彌補的安全缺陷:西面高山屏障,以及開伯爾山口,在巴基斯坦版圖內;北面喜馬拉雅山脈,主要在中國、尼泊爾、不丹等國版圖內;東面諾開山脈在緬甸版圖內。而且,在中國、緬甸、孟加拉等國中間,是印度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等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僅通過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與印度本土相連。其狀猶如送入虎口的獵物,是印度心頭難以名狀的傷痕。印度只有首先穩固住陸權,確保陸地邊界安全,才能有精力應對來自海上的安全威脅。只是印度要慎用對抗和戰爭手段,選擇好正確的方式方法,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

印度穩固陸權必須團結周邊第三世界國家。首先,從軍事角度看,印度只有團結周邊第三世界國家才能有效穩固陸地邊界安全。印度總體處於「谷底」,周邊國家總體處於「山脊」。山之高,難於進攻,而易於防守。也就是說,印度通過武力穩固陸權將會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況且,二戰後通過武力占領領土、維護安全的方式已經基本退出歷史舞台,美國二戰後進行的幾場局部戰爭就是極好的例子。團結周邊第三世界國家,才是印度維護陸地邊界安全最明智的選擇。其次,從政治角度看,印度能夠與周邊第三世界國家發展睦鄰友好關係。與印度陸地接壤的國家有孟加拉、緬甸、中國、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均屬第三世界國家,要和平要發展的呼聲尤為強烈,樂於與印度形成平等互惠的關係。如:2002年第11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首腦會議上,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主動同印度總理握手表達誠意;2017年上半年,中國盛情邀請印度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然而,中國、巴基斯坦等國的良好意願,並未得到印度的積極回應。第三,從歷史角度看,印度鮮有來自周邊國家的安全威脅。由於1962年軍事上的失利,以及中國改革的成功和經濟的發展,印度一直把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加以防範。事實上,印度周邊國家和民族幾乎從未對其形成過安全威脅,反之,經開伯爾山口和印度洋的遙遠外族入侵貫穿於印度幾千年歷史。

資源特別是國防資源總是有限的,印度只有把握住國家安全威脅的主要方向,團結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周邊第三世界國家,將有限的國防資源投入到海防,才有機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機會「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

三、中國「善意不是沒有原則,克制不是沒有底線」[8]。

印軍暫時撤出洞朗地區,但印度的追隨政策和擴張戰略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印邊境對峙問題並未徹底解決。中國在爭取中印和平的同時,堅決遏制可能的邊境安全和周邊穩定威脅。

(一)中國一貫主張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2017年7月24日,王毅外長在曼谷就中印對峙事件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問題是非曲直十分清楚,就連印度的高官也公開表示,中國軍人並未進入印度領土。也就是說,印方承認進入了中國領土。

從6月16日已經開始,兩個多月時間內,中方未對洞朗地區滯留印軍採取清場行動,是因為中方一貫堅持以鄰為善、與鄰為伴的方針,並念及同是第三世界情誼,希望雙方減少戰略誤判,避免摩擦和不利結局。7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希望維護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但決不會在領土主權問題上作任何妥協。8月3日上午至4日凌晨,解放軍報、新華社、外交部、國防部、中國駐印度大使館以及人民日報等中國6個國家部委和相關機構先後就印方越界事件擺明嚴正立場,敦促印方認清形勢,儘快採取措施,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

7月28日晚,朝鮮再次成功試射洲際彈道飛彈,朝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印度伺機向中印邊境地區增兵,並於8月16日挑起中印斑公湖對峙。8月28日,印度撤出中國洞朗地區全部軍事人員,但仍在中印邊境地區大規模保持軍事存在。中國對中印邊境局勢洞若觀火,作為負責人大國,給印度留足了機會和時間,但絕不允許被侵略、瓜分的歷史重演。

(二)中國有能力捍衛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

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特利稱:「2017年的印度和1962年的印度是不同的。」事實上,中國也不再是1962年的中國,完全有能力捍衛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

1962年中印國力軍力相當,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印1962年戰爭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2016年,中國GDP約為11.2萬億美元,而印度約為1.9萬億美元;2017年,中國年度軍費預算超1510億美元,而印度只有560億美元。經過建國以來數代人的不懈拼搏,中國運20、直10、052D飛彈驅逐艦、遼寧號航母等先進武器裝備批量下線,青藏公路、鐵路等大項工程陸續完成,加之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行將結束,戰爭能力將空前提高。反觀印度,民族和宗教矛盾不斷,國內改革困難重重,甚至一些常規武器仍需進口。中國國力軍力已經遠超印度,完全有能力在中印對抗中奪取主動權。此外,中國以邊境安全威脅為牽引備戰練兵,檢驗、鞏固前期改革成果,對促進國防和軍隊轉型有重要意義。

中國在近代飽受帝國主義蹂躪,不會輕言戰事,但「國家雖安,忘戰必危」。應對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準備戰爭,這是中華民族用鮮血換回來的教訓。

(三)中國有責任維護地區安全和周邊穩定。

印度自獨立以來,不斷蠶食周邊第三世界國家領土,甚至進行赤裸裸的武裝侵略,嚴重影響地區安全與穩定。中國作為第三世界國家一員、地區大國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對地區安全和周邊穩定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制止印度的野蠻行徑。

1975年,印度軍事入侵併占領錫金。中國一直拒絕承認印度對錫金的吞併,直到2003年6月23日,中國才正式承認錫金為印度的一個邦。但中國的寬容和忍讓,並不能阻止印度擴張的野心:在喀什米爾地區,印度與巴基斯坦戰火不斷;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印度控制了不丹的外交和軍事;2017年6月16日,印度邊防部隊非法越界進入中國洞朗地區。如前所述,中國完全有能力、有辦法、有決心維護地區安全和周邊穩定:不僅可以切斷西里古里走廊——肢解印度,而且可以跨過阿克塞欽地區——直插新德里,甚至可以與其在印度洋上一決雌雄。印度切勿繼續將中國的寬容當軟弱,否則,悔之晚矣。

最後,印度不要忘記歐巴馬任期美國某高官的話:「重返亞洲的目的,第一是遏制中國,第二是遏制印度。」目前,印度在美國人眼中尚有制衡中國的作用,如果中國被遏制、肢解,印度的未來在哪裡呢?摒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遺毒,團結第三世界國家,響應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抓住「一帶一路」歷史機遇,才是印度生存發展之道。

[1] 1952年,法國經濟學家和人口統計學家阿爾弗雷德·索維在《觀察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世界"。毛澤東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新格局,進一步形成了三個世界理論。

[2] 寇松:《遠東問題》,1994年版,第9-10頁。

[3]尼赫魯:《印度的發現》,1956年版,第628頁。

[4] 剪羊毛是一種經濟術語,指國際金融資本通過控制股市、房市等,控制一國經濟。

[5] 轉引自Jawaharlal Nehru: The Discovry of India.Teen Murti House.1999,p.438.

[6] 「彼得一世遺囑」,轉引自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頁。

[7] [美] 馬漢著,蕭偉中、梅然譯:《海權論》,中國言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頁。

[8] 參見2017年8月3日晚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就印軍越界發表的談話。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1853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