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工圈
客觀來說,中國的總體實力和陸上的地緣條件較印度有利,在總體戰略和陸地方向可對印度形成巨大優勢;而印度海洋地理條件優越,特別是在印度洋,印度對中國具有戰略優勢。
那麼,本著「料敵從寬」的精神,本文也開開腦洞——
如果中印危機持續,甚或衝突與戰爭爆發,印度會不會在海上針對中國開闢「第二戰場」呢?
作者:胡波 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6月18日,印度悍然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無端阻擾中國在洞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到目前為止,印度已在洞朗地區賴了兩個多月。對此,中國外交部、國防部、駐印使館已經多次向印方表明中方的嚴正立場,並多次向國際社會闡明事實經緯,可謂仁至義盡。
關於中印洞朗對峙的分析很多,除了核大戰,中外學者和評論家們設想了幾乎所有類型的衝突可能。
1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
中國已是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高度依賴海洋通道。
中國貿易貨物運輸總量的85%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的。世界航運市場19%的大宗貨物運往中國,22%的出口貨櫃來自中國。中國商船隊的航跡遍布世界1200多個港口。
如果有國家或集團要對中國實施海上封鎖,其破壞力和嚴重性不亞於核戰爭。
中國國際貿易的海洋航線主要有4條:
中國海運四大航線
*向東到太平洋東岸,沿途至日本、北美東西海岸、中美洲和南美洲東西海岸。
*向南至大洋洲,沿線包括馬、菲、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向北至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
*向西至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和大西洋等歐洲沿岸地區,或至中東及非洲地區。
其中,以西行航線最為繁忙,也最為重要,因為中國大部分戰略資源或能源的進口來源地都在印度洋沿岸。西行航線關係到中國海外戰略資源的獲取,關係著中國的總體經濟安全。
而印度恰好處在中國西行航線上的樞紐位置。
印度半島直指印度洋中央,東扼孟加拉灣、西指波斯灣,海洋地緣條件十分優越,只要稍微利用下便利的地緣條件,印度就能成為印度洋的重要戰略玩家。
與中國類似,印度歷史上因為海權的弱小而遭遇過西方列強入侵,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在國力強大之後大力發展海權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印度前總理拉吉夫·甘地曾公開宣稱:印度應在控制印度洋五大海峽的基礎上,繼而「控制從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間的廣袤海域」。
(註:印度洋五大海峽一般指荷姆茲海峽、曼德海峽、保克海峽、巽他海峽、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地理位置(網絡資料)
具體到印度海權與中國的關係,印度軍方和不少知名學者都認為,印度可以通過印度洋的海上優勢彌補印度在面對中國時的陸上劣勢。
2封鎖:破壞中國海上交通線
破壞中國海上交通線的論調在印度有一定基礎。
2004年,印度國防部發布的海軍作戰指針強調,印度處在「一個能對印度洋海上運輸和安全發揮重要影響的地位,印度海軍控制戰略要點就能夠對國際競爭中的討價還價發揮作用,必要時候,使用軍事力量依然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印度前外交秘書拉吉夫·西克里(Rajiv Sikri)認為,「印度海軍在印度洋更強大的存在,可以增加中國的海上脆弱性,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抵消中國在陸地、空中和太空對印度所擁有的優勢。」
這意味著,如果中印在北部陸地邊界發生大規模衝突,印度就有可能在印度洋上對中國賴以生存的海上交通線採取行動,對中國進行報復、反制和威懾。
必須承認的是,印度確實有著這個條件和能力——
印度扼守著中國西進的通道,隨時都可以對中國海上交通線構成重大威脅,中國西向航線上的商船,基本上都位於印度海空和飛彈兵力的有效作戰半徑之內。
不僅如此,印度還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上有軍力部署,直接扼守著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北緯10度航道」及「格雷特航道」。
這種戰略思路看起來很美,但是要實施起來卻面臨著諸多困難。
首先,中印國力懸殊,印度在兩國的總體戰略較量中處於劣勢。
在陸上,印度面臨著中國和巴基斯坦方向的強大戰略壓力。印度若攻擊中國在印度洋航行的船隻,中國可以使用飛彈和戰鬥機直接攻擊印度次大陸的腹地。
海上封鎖說易行難,印度會有些這方面的動作,但只要中印不爆發總體戰,印度對中國進行大規模海上封鎖的決心是很難下的。如前所述,在公海上封鎖襲擾中國商船的行為不亞於向中國扔核彈,會引發全面戰爭。在正常情況下,印度尚不至於如此瘋狂。
其次,隨著中國海上力量的快速崛起,中國在印度洋也絕非無還手之力。
要想在開闊的大洋上對中國船隻進行有效封鎖,難度非常大;並且,要使海上封鎖奏效,所需時間會很長。因此,可能還未達到目的戰事或對峙就已經結束。搞全面封鎖印度沒有這個能力,而搞一些襲擾動作又會存在效價比過低的問題。
另外,在全球開放的貿易體系之下,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獲益,各國(特別是大國)將很難忍受重要海洋通道上出現動盪和混亂。
海上交通線並非專屬哪一國。印度若在海上進行襲擾或封鎖行動,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國際社會肯定會出手干預以確保航線暢通。何況,印度與東南亞及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經濟往來的規模日益增大,要是在自己家門口燃起封鎖與反封鎖的「戰火」,印度想要獨善其身恐怕是不可能的,必將禍及自身的海外貿易安全。
因此,除非戰爭規模失控演變成滅國大戰,否則印度很難下決心祭出這樣的「殺手鐧」。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印度仍然可能會在中國海上交通線上動一些小心思。這取決於中印邊界對峙與事態發展的規模、時間和結果:
如果中印邊境上只是小摩擦,持續時間又不長,印度在陸上失利後尚不至於在海上展開實質行動;如果爆發戰役層級的武裝衝突、印度戰敗,或者對峙危機持續時間較長、遲遲未得到解決,印度就必然會想到用其所謂的「海上優勢」來進行對沖。
當然,即便印度在海上對中國有所動作,最可能的也就是做做樣子,比如:
*搞一些破壞海上交通線的演習訓練;
*與美國、日本等和中國利益衝突較多的國家進行聯合演習;
*在航線附近展示海空軍力。
此外,在極端情況下,印度有可能對航經印度洋的少數中國商船採取登檢甚至是拿捕行動,以向中國施加戰略壓力。
3添亂:插手南海問題
近年來,印度加緊實施「東向」政策,積極強化在南海及其周邊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講,印度介入南海問題已經是「進行時」。
自1988年開始,印度就與越南等國在南海開展油氣開發合作,2011年,更是置中國的抗議於不顧,與越南簽署在南沙群島附近的127號及128號區塊合作協議。
印度時常將其艦隊派遣至南海,與美軍一起在馬六甲海峽開展聯合巡邏,或是與東協國家的海軍進行聯合演習,並向越南等國提供軍事援助。
在南海問題上,印度官方和學者也著實有那麼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但大多也都來自於對中國海上實力崛起的恐懼。
印度海軍司令喬什(D.K.Joshi)曾公開聲稱,印度在南海有其「經濟資產」,必要時印度海軍將介入南海爭端,甚至派遣軍隊。他表示:中國海軍實力的強大是南海緊張局勢的「最主要憂慮」。
印度戰略家拉賈·莫漢在文章中這麼寫:「中國在南海地區占主導,並開始不斷在印度洋地區現身,印度必須在印太地區與美日澳等合作以抗衡中國」。
聯繫到此次中印邊境對峙事件,若洞朗危機遲遲未得到解決,或中印爆發武裝衝突,印度可能會加強其在南海問題上的小動作,吸引中國注意力、給中國製造點壓力和麻煩。
比如,像美國那樣支持「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加大與越南、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的互動,加強與美軍、日本自衛隊等在南海的聯合行動。
但是,與美國不同,印度缺乏在南海地區的動員和感召能力,它最多只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成不了南海博弈的主角——在經濟、外交、政治手段之外,印度在南海地區的軍事選項並不多。而且,其綜合國力並不足以支持其在南海高烈度的作戰行動,能部署到南海的兵力也很有限。
當南海局勢緊張之時,中國確需警惕印度的動作,但若南海局勢處於緩和之機,中國則大可不必對印度在南海的動向作出過度反應。
說到底,印度會在南海尋找新的戰略抓手,但操作空間和餘地都不大。偶爾派兩艘船過來「人畜無害」地逛逛還可以,但要與解放軍在南海打仗,則無異於痴人說夢。
4中國要做些「萬一」準備
隨著中印邊界對峙的繼續發酵和形勢的繼續緊張,印度國內必然會圍繞印度洋交通線和南海問題釋放一些威懾信號或消息。對此,中國要高度重視,但也不宜自己嚇自己——在邊界對峙中,中國該反制就反制、該還擊就還擊,不可能因為海上的戰略劣勢而陷入作繭自縛的狀態。
當然,一旦中印邊界形勢惡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做的。
一方面,務必向印度講清楚利害關係,以防印度領導人頭腦發熱。「如果印度做出封鎖或襲擾中國海上交通線的事情,中國將會視其為全面戰爭信號,那麼戰爭的範圍就不會再局限於中印邊界地區」。
另一方面,中國也需要做些「萬一」準備。例如:
*組織一支強大的遠洋艦隊前出印度洋,做好在印度洋進行護航保交的鬥爭準備;
*加強對海運公司船員的戰時培訓和引導工作;
*若真出現了遭遇印度軍艦登檢的情況,要做好證據採集和保存工作,並在國際上予以披露,以支援後續的外交鬥爭。
總之,在中印總體關係如此複雜的情況下,即便印度想得很美,但是它在海上開闢「第二戰場」成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炒作這樣的論調多是「疑兵之計」,順便也給自己壯壯膽、提提氣。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14404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