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語智庫
印度武裝人員越境與解放軍形成對峙已經兩月。在中方一系列嚴正聲明和軍事震懾下,印度方面似乎置若罔聞,仍賴著不撤兵。種種跡象表明,印度以政治軍事冒險收割戰略收益的企圖難消,而中國維護領土和主權利益的決心也堅如磐石,強強相遇,妥協空間小,軍事手段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嚴重存在。印度會不會無條件撤軍?和平的窗口有沒有關閉?一旦被迫動武,何種解決方式最為可能?《環球新聞時訊》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環球戰略智庫高級研究員秦川。
西部戰區10餘個兵種挺進高原開展實彈實兵演習
1
中國多個部門對印發出嚴正警告之後,印度不僅拒不撤出越境人員和裝備,反而增強兵力部署。印度總理莫迪還公開表示,印軍已準備好面對任何挑戰。這是否意味著,印度已經不打算妥協,即不會無條件撤軍?
答:印度方面對洞朗對峙事件的認知及應對顯然已發生重大轉變,之所以最初提出「雙方各讓一步、同時撤兵」主張,是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近些年解決邊境摩擦的慣例式做法。時至今日,印方應該領悟到事態的嚴重性,以「安全」為名替不丹「出頭」,不僅冒犯了中國的主權和尊嚴,也關乎地區秩序和格局的走向。伴隨事態的進程,印度一錯再錯、步步鬥狠,把自己架到落不了地的高台之上,的確已把自己的後路堵死,不大可能單方面撤軍,還將繼續對峙下去,甚至不惜與中國發生戰端。印度強硬回應和前推部署有兩個目的:一是展示意志和實力,企圖迫使中方在威懾之下思量付出的代價,打消動武的念頭,或降低戰事的規模;二是做好打贏邊境低烈度有限戰爭的準備,確保不吃虧。
2
印度有恃無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是吃定中國不會使用武力解決問題嗎?
答: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結束後,印度從未放棄以中國為敵手的戰爭準備,臥薪嘗膽半個多世紀,就是以圖雪恥,為「做世界一流大國」奠基。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對此次洞朗事件有恃無恐的表現重現了當年場景。
一是錯估實力。印度自認為擁有足以抗衡中國、打擊巴基斯坦、平息內亂的「2.5」線軍備能力:懷揣高於俄羅斯的軍費;購置了大批美、俄、以、法等國先進武器裝備;在邊境地區部署了以山地打擊部隊為主,數倍於我的重兵;常年以我為假想敵的戰役、戰術研究及通過大規模聯合軍演得以提升的戰力,凡此種種,助長了其盲目自信、狂妄自大。
二是錯判對手。印度一直認為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美國為主要對手、以海上方向為安全首要,無力顧及中印邊境爭端,特別是秋季即將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穩字當頭,不會輕易開啟戰事;加之我與印度有五百多億的貿易順差,一旦兵戎相見,將蒙受重大商業損失;交惡還有可能將印度徹底推向美日陣營,故而盲目樂觀、心存僥倖。三是錯認形勢。
印度憑藉其地緣政治及「最大民主國家」之「優勢」,自認為是美日俄等大國盟友,平時即得到全方位支持和援助,一旦中印兩國對抗加劇抑或發生戰事,這些大國「會站在印度一邊」,這種論調經媒體渲染,印度各階層大體相信。日本駐印度(兼不丹)大使平松賢司表示印度介入洞朗問題是「基於同不丹的雙邊協議」,印度媒體和網民就以為「獲得大國支持」而陷入狂歡。
從根本上講,印度政府不能也不願示弱的主要原因還是其內外政治需要,倘若退讓,不僅會嚴重挫傷其民族自尊、危及執政基礎,而且還會在世人面前丟失顏面、在南亞格局中動搖其霸主地位。因此,即便是硬挺,也要咬牙堅持。無怪乎,莫迪近日在印度獨立日宣稱,「為了實現印度夢,我們誰也不怕」。
印度在錫金和西里古里走廊部署重兵
3
中國強調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並開展了一系列的軍事演習展示實力和決心。現在和平解決的機會還存在嗎?和平的窗口又在哪裡?
答:洞朗對峙已持續近兩個月,中方對此保持了極大克制和耐心,為印方轉變立場留足了時間,同時也通過不同管道,多次向印方表達我捍衛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和決心。包括昨天軍媒報道,連日來,西部戰區陸軍特戰、陸航、裝甲等10餘個兵種,百餘套主戰武器裝備挺進高原開展實彈實力演習,可以說,解放軍的軍事震懾的強度越來越大,傳遞了明確信息:印軍不從中國領土撤出,中方就將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權利,當然包括軍事行動。
時至今日,對峙事件早已不是糾纏於單純的修路和越界,而是上升至兩國政治的較量、意志的比拼和民族尊嚴的維護,牽動著占世界1/3人口的心。個人認為,為維護兩國關係大局,9月初廈門金磚五國會議召開前,中方強行清場的可能性不大。會議期間,邊境對峙事件必將成為兩國元首會晤的主要議題,這也是留給印方的最後機會,藉以向國際社會顯示中方維護和平的最大善意和仁至義盡。
但正如中方早已告誡「忍耐是有限度的」,如若印方毫不妥協、一意孤行,拒絕無條件撤出所有非法越界的人員和裝備,那麼以非和平手段解決印軍非法越境問題是不二選擇。
西部戰區演練陸空協同攻擊敵陣地
4
現在洞朗地區兩軍已呈短兵相接、武裝共處之勢。據印媒報道,西段拉達克地區兩軍已出現以石塊互擊的情況。局面有失控的可能嗎?
答:對此印媒高調報道,中方則低調回應,強調「中國邊防部隊一直在實控線中方一側巡邏執勤」,這實則也是為和平解決問題留空間。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長時間的邊境對峙充滿風險,兩軍官兵面對面的爭執、推搡難免激化情緒,儘管目前雙方邊防軍人總體保持冷靜克制。
5
一旦被迫動武,何種解決方式最為可能?
答: 在我看來,未來一旦動用武力強行清場,可選擇的作戰方案不會是單一模式。從達成軍事行動的最終目的看,總的原則應是將入侵印軍驅除出境,同時儘可能避免戰事擴大、升級,並儘量減少我軍人員傷亡。據此判斷,屆時我軍可能會向印軍發出最後通牒,如印軍置若罔聞,則可能通過炮火遮斷邊界、圍捕抓俘,或視情炮火覆蓋、全殲入侵之敵,而後可採取有關措施,阻止印軍再次侵入。
6
有沒有必要擔憂戰事的升級?
答:從總體形勢分析,印度目前的調兵遣將,在戰略、戰役層面上講是一種防禦性行為,意在對我威懾、拒止,防止我借洞朗事件擴大戰事,收復失地。從印度的作戰準備看,其沒有膽量和實力對我主動發起中等以上規模的進攻。戰事開啟後,印軍動用空中打擊力量的可能性存在,但懾於我空中和地面防空力量的強大會有所顧慮。
儘管印軍在邊境部署重兵,但由於沿邊境一字展開,局部未必對我形成優勢。倘若印軍因洞朗戰事失利在其它邊境地段挑起戰事,則正中我下懷。目前我軍兵力和武器裝備的調動部署,有利於應對這種局面,如此這般的話,重現1962年的那一幕並非不可能。莫迪雖然敢於冒險,但隨著情勢的變化,他也不想當尼赫魯第二。
來源:環球戰略智庫
- END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華 語 智 庫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1057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