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迷彩虎1
近年來,我軍對於直升機的渴望那是根本停不下來,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反潛直升機,是來者不拒啊。可這麼多直升機,要由誰負責生產是個問題?那今天菲菲就來和大家聊聊我軍直升機的製造商們。
說起來,直升機裝備的製造商可不像固定翼軍機製造商那樣陣容豪華。但數量不夠質量湊,中航工業旗下的哈飛與昌飛集團就可以說是直升機製造領域的扛把子。
1952年成立的哈飛算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第一批成果。1958年,開始仿製蘇聯的米4直升機,定型就是後來的直5,一直生產到80年代。
但時代在變,直5有限的載荷與航程已經不能滿足我軍需求。恰逢中國與西方蜜月期,我國引進了法國「海豚」直升機的生產專利。新型直升機的生產自然被交給了哈飛,這就是至今仍廣泛服役的「直9」。
作為一款雙發輕型直升機,其有效載荷為1.8噸,在搭載12名成員的情況下可飛行1000公里,且能僅使用一台發動機飛行。相比於老式直5優勢明顯。因此很快獲得軍方的青睞。
哈飛作為直9的總承包單位在90年代初開始獨立生產直九。順便讓「海豚」原裝的阿赫耶1C渦軸發動機落了個中國戶口,就是現在的渦軸8A發動機。
直9的出現成為了陸航那一群傻大黑粗的俄式直升機中的亮點。當然,直9這好底子,不魔改可惜了。因此,除去基本運輸任務,直9也被魔改出了戰場通訊、火炮校射、雷達偵察、反潛、反艦等型號,可謂子孫滿堂啊。
當然,按照我軍一貫的火力不足恐懼症。這直9也註定是要全副武裝的。早期武裝型被稱為直9G,可發射紅箭8反坦克飛彈等多種武器,後續的直9W還具備了發射天燕90空空飛彈的能力。結合升級的航電系統。讓群眾演員成了狠角色。
相比之下,昌河飛行工業集團就顯得有些低調。1969年落戶景德鎮的昌飛,在80年代才完成自己的成名作:仿製法國「超黃蜂」多用途直升機,其優異的性能與水上起降能力看的海軍航空兵兩眼放光。因此,你懂的。
仿製任務被交由直升機設計所與昌飛共同完成。講道理,中國軍工的寫輪眼那年已爐火純青,80年代末。直8就完成了首飛與定型。並交付海軍航空兵使用。後期也裝備陸航與空軍部隊。
與老鄉直9相比,直8就是典型的大塊頭,接近7噸的身材還能拉著3噸貨物跑800公里,3台渦軸6發動機動力妥妥的。當然,老鄉直9都魔改了,自己這覺悟也不能低對不。
因此,在跑運輸任務之餘,直8也掛上聲納撈撈黑魚,或者安上預警雷達為戰艦保駕護航。而隨著航母的入役,直8的完全體直18也將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甲板之上。
但別以為這就是中航工業。要問陸航最憋屈的是啥?沒有專業武直唄,直9雖說任勞任怨,但咋說也跟外面那妖艷的專業武直長的不像啊。因此,兩家企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整出個專業武裝直升機。
2000年,專業武裝直升機開始研製。由昌飛負責整體設計、哈飛負責旋翼系統與布局規劃。這兩位業界大佬強強聯合的產物就是:武直10。作為解放軍陸航的第一款專業武裝直升機。這外形基本與土無緣了。
武直10採用傳統的串列式布局,前部安裝旋轉炮塔與光電觀瞄設備。機身短翼下掛點上可安裝四組火箭彈巢或者反坦克飛彈。順便還能用天燕90打打敵機什麼的。配合飛行員頭盔瞄準儀,瞪誰誰掛不是夢。
武直10結束了直9客串攻擊直升機的生涯。但玩慣了對地攻擊的直9豈能輕易走開?因此,哈飛給自家的直9轉了個正。武直19作為一款脫胎於直9的武裝直升機,其與武直10所形成了高低搭配優勢。相對嬌小的身材更適於進行偵察,並配合武直10攻擊目標。極大地充實了陸軍空中突擊力量。
而隨著工業能力的發展。近年來,新型直20與國產重型直升機的製造都已提上日程。但究竟會由哪家負責生產,這個菲菲也和大家一樣拭目以待了。我軍直升機製造的兩大巨頭,在不同的發展之路上走出了各自的風格。而各型裝備的誕生更多的反映出了中國軍工體系的整體邁進。國防的發展是實力的增長,而實力所保障的不正是我們發展的方向嗎。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