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帖:印度成為「英雄」 在這方面已打敗中國
中印對峙將近兩個月,兩國並未兵戎相見。經過彼此間的外交施壓、軍事恐嚇和幕後談判,雙方依然未找到解決當前對峙僵局的方案。但是,兩國輿論和心理層面的「戰役」依然在持續。中國官方媒體8月15日依然在延續「不惜一戰」的口吻,繼續「提醒」印度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面對中國政府及官方媒體發起的強大國際輿論攻勢,印度政府的立場至今絲毫未動。印度媒體也凸顯出了自己一套回擊中國輿論、為莫迪政府服務的策略。在印度看來,這一策略相對而言比較成功。
有人甚至統計,《印度斯坦時報》、《印度時報》、《印度快報》和《經濟時報》等媒體就中印洞朗對峙已發文3,500多篇。在中印對峙第50天之際,《印度時報》平均每天關於中印對峙的發稿量高達10篇。本周五(8月18日)將是中印洞朗(印度稱之為多蘭高地)對峙的第60天。如果中印持續對峙,印度媒體依然會攪動輿論齒輪持續高速轉動。也就是說,即便中印在洞朗不開戰,兩國輿論戰依然會持續下去。
印度媒體的自我勝利
目前,印軍依然停留在中印爭議區域內,這被印度及西方很多媒體視為「印度的勝利」。它們對這種勝利的解讀是通過比較中印兩國反應,看誰處於守勢,誰處於攻勢。攻勢一方若未達預期目的,則被視為「失敗」。這正是印度輿論和部分西方媒體報道和解讀當前北京處境的一種視角。
這種西方或印度視角的思維邏輯很簡單,就是「只要不輸給中國,或者能和中國耗下去,就算贏」。進入8月以來,中國外交部、國防部等官方機構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等官方媒體開始密集發聲,警告印度越界,表明中國鮮明的主權立場。印度莫迪政府則選擇「死守」,通過官方發聲及印度媒體將自己包裝為「受害者」或「被挑釁者」,中國反而成了地區秩序的「破壞者」或麻煩製造者。
此前的東海和南海爭端中,日本、菲律賓、越南等都無法長期同中國軍方近距離、長時間對峙,印度至今「未讓步、不退縮」,緊咬中方,被印度媒體和西方視為對抗中國的「英雄」。
此前,印度媒體就曾普遍報道莫迪「反對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這種反對意見,即便是日本和澳大利亞這樣的美國盟邦也做不到。日本想加入,但由於內部政黨政治因素只表達了興趣,澳大利亞也想加入,但出於平衡中美而舉棋不定。和日澳不同,印度處於「一帶一路」的西南向,作為中國鄰邦,以及金磚和上合成員,最不應該反對「一帶一路」。但印度態度至今消極也讓國內媒體和西方輿論給予了「印度敢於對中國說不」的評價。
中國官媒VS印度「官媒」
無論是國有媒體還是私家媒體,在危急時刻自然要為本國利益服務,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基於兩國對問題本質的認知不同,以及看問題視角的差異,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輿論導向,進而引發民意的反彈,迫使看著民意做決策的執政者無法輕易做出妥協或讓步。
按照西方人的思維,印度媒體不是「官媒」,受政府的管控力度小。而中國媒體,無論大小,都受到官方口徑的把控。所以,在中印各自就此次對峙事件的「外宣」方面,西方更相信印度媒體。但是,和「自由化」的美國媒體有時擔任政府「傳聲筒」一樣,印度媒體也會成為莫迪政府的「口舌」,實際上發揮了官媒的角色。
和中國媒體比較,印度媒體最大的優勢就是英文。這對於西方來說,更好接納和宣傳。中國媒體也有英文報道,但在外宣方面總是缺點什麼,要麼被西方媒體斷章取義,要麼僅僅局限於「Global Time」(環球時報)這種充滿民族主義情緒的報紙。西方媒體解決時,都會將其同中共決策聯繫起來,認為都是官方操作的口徑,無法真正反映中國民意。
中國輿論認為莫迪是一位擅長鼓譟國內民族主義的領導人(圖源:AFP)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和《印度時報》等印度媒體的報道,中國國防部曾在中印洞朗對峙50天之際邀請印度記者代表團到訪,舉行直接的對話會。在那次對話會中,中國軍方告訴印度記者代表團,「Global Times」等官方媒體就此次中印對峙發表的鷹派言論(比如中國軍方考慮開展小範圍軍事行動,清除洞朗地區的印度軍隊)並不代表中國官方立場。中國國防部還告訴印度記者代表團,中國先後於5月18日和6月8日告知印度,中國將在洞朗地區修建公路,但一直未得到印度答覆,直至對峙爆發。
中國國防部邀請印度記者團到訪,至今沒有引起中國媒體的注意。
印度媒體製造的「橄欖枝」
雖然北京窮盡一切外宣手段,向國際輿論闡述中國立場,但依然未能起到震懾印度的效果。這和印度媒體藉助自身優勢引導輿論、並開展輿論造勢有關。
中國官方和軍隊密集就印軍「入侵」發聲後,《印度快報》和《印度時報》等媒體第一時間予以了報道,也發布了一些分析文章。它們的報道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報道中國聲音時只強調「印度若不撤兵,將面臨嚴重後果」,同時引述所謂的印度政府方面的消息,稱印度正努力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這種媒體操作也被部分大陸媒體解讀為「印度示軟了」。
其實,這只是印度媒體對新聞信息的一種選擇性、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包裝。例如,莫迪政府通過外長和國安顧問等高官頻繁強調「外交對話解決,戰爭並非解決之道」。這種「官方辭令」則被印度國內媒體(比如印度時報)包裝成印度向中國伸出的「橄欖枝」。所以,當中國不讓步、不撤兵的時候,印度媒體又會說,中方拒絕了印度伸出的「橄欖枝」。這種一廂情願的解讀在印度媒體當中很普遍。如果這種外交辭令都能被印度媒體包裝為莫迪的「橄欖枝」,那麼一貫講究外交對話解決地區及全球衝突的中國政府,豈不是每天每月都在伸出「橄欖枝」?
中國不敢(會)動武的「理由」
印度媒體的這種刻意誤導輿論的底氣源於哪裡?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2016財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從2015財年的484億美元增長至526億。雙邊貿易額從723億美元下降至707億。
也就是說,在印度人看來,中國通過對印貿易賺了很多錢,所以不敢輕易對印度動用軍事手段,這就如同某些中國人認為,美國通過對華貿易賺了很多錢,找到了市場,所以不會輕易和中國打貿易站或發生軍事衝突。這都是印度輿論比較自傲的一面,凸顯了它們自我意識中的優越感。
當然,印度輿論也會借「中國軍事及經濟威脅論」為莫迪政府自圓其說,甚至不惜拿西方那些慣有的意識形態化思維為「印度立場」辯駁。比如,頻繁在印度及西方媒體發文如何制衡中國的印度籍國防研究學者潘特(Harsh V Pant)認為,中國口頭上常提到世界多級化,但事實上,北京更傾向於一個單極化的亞洲,或者以中國為中心的印太秩序。而與此同時,西方諸國忙於應對國內挑戰,無暇顧及中國。
這種印度人的觀點忽略了中國在捍衛領土主權方面的「防禦性姿態」,緊貼西方眼中的中國「進攻性姿態」。這就是典型的混淆視聽的做法。
當然,這種印度視角還有一種自以為是的解讀,那就是中國內政因素。它們認為,十九大(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年,中國軍方不會輕易動武,不易對外生亂,內部維穩為重。而且,中國正在進行軍隊改革,最早可能要等到2020年完成,所以軍方也不主張開戰。這種觀點基本上符合西方主流意識中「中共對外轉移內部壓力」的認識誤區,也反映出它們對中國改革(軍事、經濟、政治)的不了解。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