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鼎傑
本文作者:王鼎傑
進入8月後,朝核問題再度升溫。先是特朗普不斷發出對朝強硬言論,繼而朝鮮軍方表示已做好打擊關島的行動計劃,只待批准。特朗普隨之回敬了更強硬的戰鬥表態。
表面上看,是美國遇到了朝鮮這個麻煩,朝鮮則遇到了美國這個麻煩。可是深入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是我們同時遇到了美朝兩個麻煩。朝核危機正走向新轉折點,而無論怎樣轉,我國都已難以置身事外。甚至可以說,一件比洞朗危機緊迫一萬倍的事情正在發生,已經到了必須有所作為的關鍵節點!
美朝本可相安無事
美國的硬話,朝鮮的狠話,很容易給人雙方在玩膽小鬼遊戲的印象。
所謂膽小鬼遊戲,就是兩個人各開一輛車,面對面疾馳。誰先躲閃誰就輸。古巴飛彈危機就是美蘇之間的一場經典膽小鬼遊戲。最終以蘇聯的敗北告終。
從這一點上看,這次美朝之間的互放狠話,確實很符合這個遊戲的特徵。但深入思考後就會發現另有玄機。
美朝之間除了核武器問題之外,相當一段時間內,其實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
無論美國內部如何渲染,一個沒有核武器的朝鮮,無論如何選擇陣營,都不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和安全。甚至為美國繼續在半島駐軍,介入東北亞問題,牽制中國,提供了抓手。
反之,美國的存在固然阻撓了半島統一。但是,即便蘇聯復生,甚至中蘇朝三方聯盟,也不可能根本改變半島現狀,這已經由歷史所證明。當下的朝鮮更沒有任何統一的能力。故而,無論朝鮮內部如何從道義、感情上譴責美國破壞半島統一,也無論美國如何對朝鮮的政體冷嘲熱諷、夾槍帶棒,但實際上,從務實主義的角度,只要美國不支持韓國統一半島,美朝關係就不存在根本對立,大可相安而無事。
兩國關係之所以一再吃緊,問題恰恰出在朝鮮的志不在小,和美國的過於精明。
朝鮮在走印度道路
冷戰期間,印、越、緬、朝四國都是蘇聯的盟國。蘇聯解體後,這四個國家如喪考妣,一時都陷入巨大困境。
在這四個國家中,印度是第一個謀求與美國改善關係的國家。其使用的手段是發展核武器,進而以核國家的身份和美國握手。其核心思路就在於,美、印均奉行務實外交,講究的是如果不能斬斷一隻手臂,就要學會與之握手。印度要做的就是先把自己變成無法斬斷的手臂,再強制美國與之握手,進而高唱中國威脅論,塑造共同敵人,謀求借力發展。
繼印度之後,越南、緬甸也相繼走上與美國握手,化敵為友的過程。方法則是打中國牌。越南直接標榜對抗中國威脅,從而利用美國戰略東移的機會搭車。緬甸則先和中國友好,繼而再出賣中國作為上美國船的投名狀。
朝鮮則是綜合兩派的招法。
朝鮮作為蘇聯坦克履帶碾壓出來的政權,外交一貫唯蘇聯馬首是瞻,內政則長期依賴蘇聯援助。故而,蘇聯解體對朝鮮的影響尤其巨大,整個國家運轉都出現了休克性癱瘓。
實際上,自蘇聯解體後,朝鮮與美國的秘密接觸一直沒有停止。但是,美國本已有了日本、韓國兩個盟友,蘇聯解體後又相繼接納了印度、緬甸和越南。在亞太早就穩如泰山。故而,在朝鮮半島反而滿足於維持現狀,真要是接納了朝鮮,反而破壞現狀。中美矛盾全面激化,不僅不符合美國扮演離岸平衡手的基本戰略設定,而且朝鮮在這種對抗中也沒什麼用處。等於是美國落了個收小弟之名,卻毫無實利可言。甚至有可能因此失去在韓國駐軍的依據,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
所以,朝鮮要強制美國接納自己,就必須手握有力籌碼。這個籌碼就是核武器。發展核武器不僅可以謀求國家安全的底線,而且可以強制美國與之對話、與之交換;同時對中、俄、日、韓四國,也是既刺激又要挾,從而在夾縫中掌握主動,多面獲利。
面對朝鮮的這種冒險主義策略,美國其實心裡並不高興。更讓美國投鼠忌器的是中國的態度。抗美援朝的停火線,就是大國力量的平衡線。尤其在一個沒有蘇聯的世界中,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不能不認真面對中國的感受和需求。這是由歷史遺產和現實中的力量對比、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
作為一個在大國棋局中跌摸滾打了兩個多世紀的老棋手,美國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美國考慮朝核問題,從一開始就是更注重中美關係而非朝美關係。
中美合作來之不易
精於計算的美國很快就發現,如果能通過推卸責任,讓其他國家面對這個難題,美國就可以置身事外,借力打力。
在朝核危機的初始階段,由於朝鮮缺乏遠程投送工具,中、日等周邊國家面臨的威脅遠大於美國,美國因而掌握叫價主動權。我國頂住風險,避免在這一階段與美合作,符合自身利益。六方會談的實質是一種拖延戰術,雖然增加了問題的處理難度,但由於中美面臨的風險增長速率不同,有取平效應,故而站在我們的立場上,仍然是可取的。
進入現階段後,隨著朝鮮核武技術的小型化發展,中美面臨的威脅開始趨平。一旦相關技術擴散到極端組織手中,無疑將成為美國的一大災難。雖然解決問題的成本提高了,但我國對美外交的主動權也提高了。相當於出現了大國合作的平衡點。
而日、俄、韓的別有用心,也變相幫助了中美的走進。
日本其實一直希望朝核技術武器化,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擁核或進一步謀求反導技術轉讓找到理由。俄羅斯因為戰略重心遠在歐洲,再加上歷史上與朝鮮的特殊關係,所以對朝核問題更樂於推卸責任、靜觀其變。他尤其不希望中美走的太近,那樣無形中增加了俄羅斯與中國合作的成本。因為中國的選擇越多,俄羅斯換取中國友誼的付出也只能更多。
至於韓國,雖然表面上是朝核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受威脅方,實則心情極其複雜。
我們知道,韓國也是個志不在小的國家,一直謀求在中日俄三強之間實現統一和崛起,其對核武器的渴望非常之深。冷戰期間,韓國、日本、台灣,作為美國在亞太的重要盟友,都曾經發展過核武器。他們的技術能力與經濟能力,均遠遠超過朝鮮。為什麼他們到今天仍然沒有核武器?原因很簡單,美國不許。而美國不許的原因,正在於美國知道,一旦這些小朋友掌握了核武器,美國的控制力就會鬆動,威望就會掃地,地區穩定也會隨之瓦解,甚至美國的核心利益也會受到威脅。同樣的原因,蘇聯也絕對不會允許東德、波蘭、匈牙利等東歐小朋友擁有核武器。這就是大國政治。
所以,在韓國內部,一直有這樣兩派觀點。一派認為,韓國應利用朝鮮搞核武器的危機,謀求發展自身的核武器,至少要謀求美國轉讓最先進的反導技術。另一派則乾脆主張,應該想方設法協助朝鮮研製成功核武器,同步謀求南北和平統一。到時候,韓國就將一夜之間成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統一國家。
無論哪一派,其實都實在對抗的表象下,搞更實質性的南北合作。而合作的目的,並非謀求一個和平穩定的中間地帶,而是要做強做大,參與大國博弈。這就為朝韓雙方唱雙簧製造了可能。
對朝鮮而言,儘管這只是迫不得已情況下的最後備胎,是下策中的上策。但有這個選擇,總比沒有好。
對美國而言,這些結局都是華盛頓所不希望看到的劇本。
從蒂勒森、佩里訪華,到震動世界的習特會,中美關係的戲劇性逆轉其實都是這個客觀形勢的產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604262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