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事查一查
中印洞朗對峙已經超過一個月。這期間,中國政府給了印度很多次下台階的機會,可都被印度都眼睜睜地浪費了。直到兩天前,中國外交部、國防部同時發聲,態度極為嚴厲,這表明中國已經厭倦了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準備換種思路解決問題。
雖然我們普通人可能並不知道國家會具體採取什麼辦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的日子印度將不會好過,甚至其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大很大。
很多人很奇怪,為什麼印度總理莫迪會這樣招惹比印度強大得多的中國呢?此時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不斷、自己西孟加拉邦也發生著騷亂,如此內憂外患卻還硬挺著,是莫迪腦子不清醒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應該說,2013年印度新掌舵的莫迪,並非一個簡單的人物,他被有些人褒獎為印度版的「鄧公」,也被另一些人貶低為「納粹」,但不管怎麼說,他不但不傻,還具有非同尋常的精明。他當然有充分的理由招惹中國,儘管他明白這種招惹的代價和風險。
其實說白了,莫迪要開啟印度的強國之路,首先要做的是和秦始皇在中國2000多年前已經做的:加強集權、統一語言、統一稅制、統一市場。
應該說,在莫迪執政的前幾年,其在政治經濟上也有了一定顯績,各種溢美之詞也撲面而來,但他真的能完成這個任務麼?
要知道,當年秦始皇完成這個任務1.0版本,可是用了幾代人的努力,而毛主席完成2.0版本,也是前後用去了大半生的時間。
實際上,隨著時間線的推進,做任務的莫迪的疲態開始顯現,反而令人察覺到越來越多印度「藥丸」的跡象。
更嚴重的是,美國連續兩次加息「剪羊毛」,也使得印度金融風險的機率大大增加。更多焦點,微信搜索關注 要聞聚焦 查看中國外匯降到3萬億外匯就被很多親美大V嘲諷了,但整個印度只有3500億外匯此外卻有5000億外債,其金融命脈已經被捏在了美國人的手中。
到此,我們終於可以解釋為什麼莫迪要在中印邊境挑事並死撐不退了。其實原因簡單而又複雜:
對外,莫迪意圖通過充當美國圍堵中國的棋子,來牽制中國發展的精力,占小便宜;
而對內,其則希望通過中印對峙事件來強化印度人「大印度」觀念,增加自己在國內的威望,以為進一步統一國內鋪平道路。這一時機無疑是精心設計的,或許他認為中國政府不會因為此事而動怒,但是,莫迪這次估計算錯了。
1962年,其實另一個有著讓印度成為「有聲有色大國」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也採取過同樣的冒險方式,但冒犯中國的結果是什麼,歷史已經告訴過印度了。
其實,莫迪完全可以選擇另一種方法,比如「和平崛起」來完成胸中的宏圖偉業。但可惜,現在他已經選錯模式了。
有些錯可以犯,有些錯不能。既然已經走到了這一步,那麼,莫迪玩家,請準備承受來自天庭的怒火。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軍事查一查(微信號:jsc01c)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