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23軍情觀察室
中國的殲10基本已經具備了國外先進戰鬥機的空戰能力,三角鴨翼布局帶來的機動性優勢,加上先進機載電子設備和強大火控系統,帶來的超視距攻擊能力讓它有了和世界頂尖戰機一較高下的實力,唯獨隱身能力不足,在和四代戰鬥機的作戰中幾乎被虐死。殲10B戰機的蚌式進氣道則大大降低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為了不影響進氣功能,殲10B的蚌式進氣道的邊緣並沒有F35那種圓滑過渡,雖然這種設計會增加雷達反射程度,但是機腹進氣道加上下垂機頭帶來進氣困難,不允許我們進一步提高隱身能力。這也是中國化設計的因地制宜。
同樣採用機腹進氣道加上鴨翼氣動設計歐洲"颱風戰鬥力",也面臨進氣道過大帶來的隱身能力不佳問題的困擾,其實這麼說也不完全正確。因為颱風的隱身能力相對F35來說算是不佳的。但是相比我們的三代機已經優化到只有一半的反射面積!隱身能力非常接近F22的水平了。但是它的兩個矩形進氣道就好比歐洲人的大鼻孔,帶來的問題始終是工程師們考慮的課題。相信不久的將來也會靠攏"蚌式進氣道"的設計思路。
採用機腹進氣道還有俄羅斯的主力「蘇27」和「米格29」。這兩個系列的戰鬥機都是將進氣道連同發動機一起吊裝在機腹下方,而且分開的很遠。這完全是考慮到它下垂嚴重的機頭,為了避免機頭影響進氣量不得不這麼做。可以說這種俄羅斯中央升力體氣動外形是最不利於隱身的!遺憾的是T50還是沿用的這種氣動外形。我國的殲20和殲31已經擺脫了這種蘇聯設計的干擾,採用了十分接近F22的進氣道設計。
F22的進氣道是菱形,能夠和它的隱身機身很好的融合。同時採用了S型進氣道設計,可以有效避免雷達波照射到發動機壓縮風扇上,減少雷達波反射帶來的不利隱身因素。彎曲的進氣道還會經過多次反射來降低雷達波的信號強度,甚至讓它衰竭到0,這還會進一步提高它的隱身能力。不過F22的加萊特進氣道依然有隔板,而我國的殲20採用的可調式DSI進氣道則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進氣道。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99243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