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伊拉克在法國的技術支持下,開始建造核反應堆,發展核武器。
法國幫助一個阿拉伯國家建核武器,現在完全不可想像,但當時中東的政治外交形勢,促成了這個現在看來匪夷所思的事件。
1979年薩達姆正式就任總統,在此之前薩達姆曾以廉價石油和高價軍購,請法國技術支援造核武器。伊拉克曾與法國簽訂多起軍購合同,其中一次購買100架幻象F1戰機,薩達姆也表態會幫助北約列強對付蘇聯等華約國,只求法國幫助製造核武器。
法國對此一直虛與委蛇,一方面從伊拉克大把拿好處,另一方面一直拖延技術支持的時間。即使伊拉克過了法國這一關,也很難得到北約盟主美國的同意,支持阿拉伯國家造核武器,對美國來說是很荒謬的事情。
1979年年初,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親美國的巴列維政府被推翻,建立起親蘇聯的政權。在中東形勢劇變之下,薩達姆表示願意與伊朗開戰,重建親美政權。伊拉克建核武器,從完全不可能,到有了一絲希望。
1979年整年,伊朗人到處可見反美遊行示威。這年11月4日,伊朗扣留美國66位外交官和平民,讓美國老羞成怒。
在這種背景下,一項看似不可能的核武器製造計劃,在美國首肯之下,開始在巴格達東南20公里建設起來。薩達姆也沒有食言,從北約大批軍購之後,他在1980年發動了兩伊戰爭。
伊拉克造核武器,最緊張的不是伊朗,而是以色列。
以色列即使加上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只有約2.7萬平方公里,與北京+天津相當,兩顆原子彈就能令其滅國。而以色列與阿拉伯之間的血海深仇,讓以色列人人自危,世界末日隨時可能降臨。
以色列決定轟炸巴格達的核武器反應堆,當時以色列最先進的飛機是美國的F-15,這種飛機滿載航油最遠可飛行2000多公里,可以支持從以色列到巴格達來回航程,但這樣就無法掛在炸彈。
當時美國最新型的飛機F-16剛研製出來,這款飛機專門修正F-15的弱點,機身重量大幅減輕,航程也更遠,可以滿足以色列既要航行2000多公里,又要掛載重磅炸彈的需要。
以色列與美國關係非常好,雖然未能阻止美國默許伊拉克造核武器,但從美國買幾架最新戰機還是不成問題的。
1980年,以色列空軍就開赴美國受訓,當年就熟練駕駛F-16,並從美國採購了8架F-16。
以色列在本國又演練多次之後,將轟炸行動命名「巴比倫行動」,在1981年6月7日執行。這次任務由8架F-16和6架F-15擔任,8架F-16各掛載2枚重達1000公斤的炸彈,一共16枚高能炸彈;6架F-15則擔當護航的角色。
再看進軍路線,無論從以色列任何地方起飛,要去轟炸巴格達附近的核反應堆,都要經過約旦。約旦是以色列國界最長的鄰國,在邊界上布置密不透風的雷達,以色列戰機肯定會被約旦的防空雷達發現暴露行動目的,以至前功盡棄。
以色列設計了一個繞遠路的方案,在埃佐恩機場起飛,先向南進入紅海,完全避開約旦領空,再折向東沿著沙特與約旦國界飛行,但卻在沙特境內。埃佐恩機場在西奈半島上,本屬埃及領土,此時為以色列所占領。
6月7日下午四點,以色列14架戰機起飛,在100米以下超低空飛行。機隊來到紅海,以色列早知道約旦國王在還上度假,就從他頭頂上飛過。約旦國王立即通知本國軍隊,還下令通知了其他阿拉伯國家。不過飛機的方向是向南,也就是去埃及或沙特的方向,最有可能是埃及方向,沒有人想到與伊拉克有關。
從約旦國王頭頂飛過不久,戰隊悄然向東轉向,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飛行,穿過沙特與伊拉克的內夫得沙漠,來到巴格達核反應堆上空。
轟炸的過程很順利,3分鐘內投出16枚炸彈,其中14枚命中目標,伊拉克核反應堆被完全摧毀。
回航時機隊仍沿著約旦與沙特邊界返航,不過爬升到萬米以上高空,這樣可大幅節省航油,即使被雷達發現,對手也未必追的上美國最先進的這兩款飛機。
巴比倫行動,是現代戰爭最經典的跨國遠程轟炸戰役,往返距離一共約2500公里,大約是中國西藏拉薩到印度新德里的往返距離。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97968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