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機蜂擁喜馬拉雅山腳下:只因一個缺陷,空戰將損失慘重

陳得財| 2017-08-01| 檢舉

近年來,印度在東北部距邊界不遠處布置了重兵,這些年更是大興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就包含了多達8個以上的空軍基地/軍用機場:

印度在此部署了大批作為其空軍主力的蘇-30MKI戰鬥機,不僅數量更多,性能上也自認為超過對手。然而大國之爭講究戰略縱深,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空間概念被縮小,過多的在前線部署兵力,很容易在前面幾波的遠程巡航飛彈/對地飛彈的打擊下被摧毀於地面之上,特別是在對方有很強大的彈道飛彈打擊力量和規模龐大的轟炸機部隊的時候,而且其總體空軍規模也比鄰居小很多。

布置於前線山地機場的印度蘇-30MKI機群

另外,在現代戰爭中,武器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以前有種說法叫「戰機機動性增加一倍,作戰能力增加一倍;飛彈性能增加一倍,作戰能力增加8倍」,可見武器性能對整體作戰能力的影響。

印度目前的蘇-30MKI戰機,裝備的還是老式的第3代的空空飛彈,比如負責中距作戰的R-77(中程,射程80公里)和負責格鬥的R-73。俄羅斯在航展中倒是有展出這兩款飛彈的最新改型RVV-SD(中程,射程110公里)和RVV-MD(格鬥),然而並未見印度購買,雖然這兩款只能算3.5代型。

航展中的RVV-SD飛彈

反觀中國,目前新一代(第4代)的中遠程空空飛彈PL-15(射程約150公里)和格鬥彈PL-10已經開始在各機型批量服役,超遠程空空飛彈(代號未知)也已經實際部署。

原本印度購買自法國的「陣風」戰機可以帶來一款新一代的「流星」中遠程飛彈(射程150公里),但一個這對於目前來說還屬於未來時,遠水解不了近渴,一個是「流星」飛彈所採取的衝壓發動機的方式,雖然能夠提高射程,但由於進氣道對氣流狀況的敏感,不適合對付戰機類的高機動性目標。

目前衝壓發動機多出現於反艦飛彈上,而中美俄3國在新一代空空飛彈中都是採用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方式,可見3國均對衝壓方式的不待見。我國也曾有個衝壓發動機空空飛彈的項目,但目前新露面的幾款新型中遠程飛彈均為「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方式,估計那項目懸了。

歐洲「流星」中遠程空空飛彈

印度目前只能指望未來俄羅斯開發出一款新一代的中遠程飛彈或者引進美國的F-16後,能夠購買AIM-120D飛彈。只是這種飛彈只能掛於F-16上,而當他們服役後,恐怕面對的就是鋪天蓋地的攜帶全套新一代飛彈的殲-20了。(利刃/晨曦)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8792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