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子談兵
在朱日和訓練基地進行慶祝建軍90周年大閱兵中,火箭軍戰略核飛彈方隊由兩種固體燃料洲際飛彈組成,其中就包括DF-31AG洲際飛彈。這也是DF-31AG列裝部隊後的首次曝光。
東風31洲際飛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二代戰略飛彈系統,於1999年8月2日成功進行首次發射試驗。原型彈的射程只有8000公里,可攜帶一枚700公斤的核彈頭,只能打到美國局部地區,部分性能並不能充分滿足作戰需求,例如射程便介於通常意義上的遠程飛彈和洲際飛彈之間,打擊範圍相對有限,並不能真正成為核打擊的主力,導致裝備數量極其有限。而改進的後的DF-31A的射程增加到12000公里以上,載荷1050-1750公斤,可攜帶至少三枚彈頭也提高了命中精度,但仍存一定的不足,比如,機動性不夠強,精度仍有待提高等。
此番曝光的DF-31AG洲際彈道飛彈,從31A和31AG的彈筒模型對比,正如之前許多媒體分析過,最明顯的就是彈筒的長度和直徑的變化。
一是增程,加長加粗的發射筒使得發射加註燃料增大,31AG射程比31A多出1000公里,在理想狀態下的最高射程達到13000公里,要知道北京到華盛頓的直線距離是11160公里,13000公里的概念就是在中國本土射向太平洋對岸的那個帝國主義國家,基本上哪哪兒都能打到。
二是飛彈前部整流罩因為容納突防系統而直徑變大,實現了多分飛彈頭的超高蛇形機動。之前的31A雖然也能攜帶多彈頭,但是飛行彈道卻是拋物線式的,而31AG對此進行了大幅改進,可以進行曲線或是蛇形機動,有效突破敵軍的飛彈防禦系統。
在發射平台上,31AG採用了越野能力更強、機動性更高的8軸運輸-起豎-發射一體車(TEL)。
這是中國洲際機動彈道飛彈的進步,當然也是DF-31系列飛彈最大的變化。之前的DF-31A採用的是「大掛車」式的運輸方式。
而此番DF-31AG新的運載車不但大幅強化了複雜道路的機動通過能力,而且整體體積和長度變小,有利於在有限空間內的使用,比如在地下隱蔽工程內可以節約很大的空間。而且新的TEL發射車讓大家感受到了中國戰略飛彈開始具備俄羅斯式的緊湊感,當然這種明顯的變化也是很大的戰鬥力。
該彈的發射筒上有條狀線路和檢修裝置,底部有緩衝墊層,類似DF-26中遠程彈道飛彈的「無依託發射技術」,做到隨到隨打,打完就走。
此外,該飛彈上也可以看到類似俄「白楊M」飛彈的環控系統管線,充分表明其野外活動能力比此前的東風-31A有進一步提高。除了射程、機動彈頭、發射平台的改進外,有消息稱DF-31AG再末制導高精確度打擊也有質的飛躍,精度(CEP)有望從31A的100-300米範圍,提升到60-100米範圍,達到甚至超過世界最強洲際飛彈俄羅斯「白楊M」的水平。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DF-31AG可以確確實實的說是中國核武器的王牌和底牌。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86264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