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安街知事
印度還沒消停,英國又來攪局。27日,英國國防大臣麥可·法倫揚言明年要將航母開往南海爭議水域,進行「航行自由」演習,以增強英國的海上地位,並且還表示不會「受中國限制」。
整這齣麼蛾子,英國目的何在?長安街知事APP發現,原來,他們是為了抱美國大腿。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詹森透露,「英國應該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們經過了大量討論,還是考慮到美國才是我們在太平洋安全事務上的夥伴」。
用航母來威懾中國,也要看看有沒有那個實力,此前各方消息證實,「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徒有其表,此外,一味追隨美國,到底能給英國帶來多大好處?
英國航母首秀欲前往南海
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詹森正在結束為期9天的日本、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之行,此行重點,是建立英國脫歐後和亞太地區新的貿易關係。
然而,新關係的建立,卻同時破壞了一段本來穩固的舊關係。
詹森以「海上航行公平」為名妄議中國南海問題,「我們不想看到這一地區的軍事化。我們相信為了世界貿易的繁榮,海上航行必須公平。」
他認為,支持所謂的「航行自由」是英國「強化」在亞洲存在的方式之一。詹森還透露,英國未來將服役的兩艘新型航母首次進行的航行任務,就是到亞太地區巡航,為的是依據「航行自由」的規則在這些對世界貿易而言至關重要的航線中占有一席之地。
英國防衛大臣也表示:「我們希望明年能向該地區派一艘軍艦。我們尚未最終決定將在哪裡部署該軍艦,但是,我們在駛經南海時不會受到中國的限制。我們有『航行自由』的權利,我們將會行使我們的權利。」
27日,英國外交大臣詹森(左一)、國防大臣法倫(右一)和澳外長(左二)及防長在雪梨舉行記者會
要知道,中國多次在外交聲明中強調南海主權,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5月25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方一向尊重和維護各國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但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航行和飛越自由為名,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
可以說,此舉是赤裸裸的「挑釁」,英國國內也批評稱,這會破壞兩國政府目前正處於「黃金時代」的友好關係。
「最強」航母徒有其表
英國欲派來威懾中國的新航母,指的就是「伊莉莎白女王」號,這艘耗時8年耗資264億元人民幣建成的所謂「最強」航母,戰鬥力到底怎麼樣呢?
上個月26號,「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啟程出海,開始為期6周的第一階段海上測試,主要包括對速度、動力、武器測試等。
出海伊始,英國防長不但信心爆棚稱,這艘最強航母的首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事件,將向全世界展示英國未來應對全球多重挑戰的實力,還不忘順帶嘲笑俄羅斯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艦「老舊破爛」,是條破船。
沒想到,出海不到一個月就鬧了個大笑話,艦員在航母推進系統的一個主軸附近發現許多金屬碎屑。這個反常現象立即引起海軍高度重視,甚至決定停止出海試航。
此後,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也遭到了各方的非議與垢病。
首先,起降機型太少,嚴重製約了航母戰鬥力。「伊莉莎白女王」號的攻擊部隊是適合充當艦載機的F-35B。如今,英國先購買了10架這種飛機用於測試,考慮到航母能容納40至50架飛機,還需要購買更多。不過,F-35B現在飽受詬病,包括其隱形系統不夠有效。至少,俄羅斯和中國的防空系統能把它看得清清楚楚。
由於英國訂購的F-35B戰鬥機尚未正式交付皇家海軍,海軍卡德羅斯航空站不得不使用「假F-35B」代替實機進行訓練。
同時,每艘航母都需要一批強大的「隨從」。對英國皇家艦隊來說,幾乎半支艦隊都要給新航母護航。如果有了第二艘,當它們同時出海時,英國沿岸就會失去保護。
前第一海軍海務大臣、海軍上將韋斯特勳爵說:「我們只有19艘驅逐艦和護衛艦,這是讓國家蒙羞的事情。英國需要大約30艘艦艇,其中6艘是驅逐艦。」
還有英國空軍退役軍官警告,如果不給「伊莉莎白女王」號配備更多反潛巡邏機加以保護,這艘英國最大航空母艦可能在未來的衝突中「直接沉入海底」。
海軍專家維克托·馬卡羅夫表示,「伊莉莎白女王」號更像是失去「海上主宰」地位的英國用來展示身份的面子工程。
盲目攀附美國下場如何
「脫歐」後,英國經濟持續低迷,7月26日,英國統計局宣布,該國第二季度GDP季率初值為0.3%。
如今,英國正在尋找新的貿易增長點,首先要做的就是「攀附」美國。美國總統特朗普25日宣布,美英準備簽署一個「重大貿易協定」。
為向美國「表忠心」,英國想在安全事務上也與美國保持一致,此次喊話南海就是例子。
然而,事情真的像英國想的那麼順利嗎?首先從理論上講,只要英國沒有正式脫歐,就不能同第三國簽署經貿協定。英國被視為應在2019年脫離歐盟,然而能不能順利脫歐還不好說。
此外,美國的貿易市場並沒有英國想像得那麼大,根據統計,美國吸收了英國外貿出口總量的16%,這個數字比歐盟吸收的英國外貿出口低出差不多三倍(44%)。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4日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顯示,美國已經不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唯一引擎,其失去的動力可以由其他地區的加速增長來彌補。今年的預測被下調的大型發達經濟體只有美國和英國,同時歐元區、中國和日本今年的數據得到上調。
況且,特朗普一直強調的是「美國第一」和減少貿易赤字,而英國市場在美國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例不足3%,根本沒有什麼談判的籌碼可言。
如今,在被視為美國「鐵桿盟友」的澳大利亞,已經有不少聲音開始反思盲目追隨美國帶來的後果。
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近日表示,澳大利亞的鷹派支持參加航行自由行動,曾認為特朗普上任後會很快拿起電話要求澳大利亞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施壓,但美國並沒這麼做。澳大利亞應該認真思考中澳關係的發展。如果澳大利亞在中澳關係上採取鷹派的看法,對華施壓,一味遵循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利益,那麼澳大利亞就是愚蠢的。
眼看著英國也要步上澳大利亞的後塵,充當美國在亞洲的馬前卒。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就能明白,為了美國而破壞對華關係,真心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84036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