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解決印度的方法 中美38年前就曾經聯手玩過

Alinna ...| 2017-07-28| 檢舉

文|今日平說

最近隨著軍方高調放話,加上印軍一直侵占中國領土不走,已經導致發生對峙的這一地區火藥味越來越濃。無論是從情理還是從國際法來看,這一次都是印軍徹底理虧。中方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公路完全合理合法,而印軍悍然侵入中國領土實屬理虧且是違法的野蠻行徑。

一段時間來,市場上各種聲音層出不窮。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絕對不能打,還需要忍,因為中國需要和平發展時間,一帶一路倡議更需要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已經比過去強很多了,62年都可以打得印度屁滾尿流,今天更不在話下,所以應該痛打阿三,殺雞給猴看。

那麼這兩種觀點究竟誰說得對呢?嘿嘿,其實這兩種觀點都各有一半的道理。戰可戰,非常戰。戰爭有無窮多的形勢,誰說一定要正面硬懟呢?縱觀人類戰爭史,代理人戰爭、內部分裂戰爭、圍而不剿、經濟挖空等等手段和方式,琳琅滿目。我們只需要因地制宜地拿出一種來,就可以用得很順手。並且,解決印度問題的鑰匙和方案,幾十年前中美就曾經聯手干過一次,而且乾得很漂亮。如果莫迪老仙看看這段歷史的話,估計會嚇得立刻撤軍。

1:阿富汗戰爭啟示錄

早在70年代時,世界大格局還沒有最後塵埃落定。當時究竟是美國來主導世界,還是蘇聯來統治全球?大家都在猜想中。當時蘇聯號稱民主國家,美國號稱自由國家,一直在各個領域針鋒相對。這其中最大的爭奪除了軍事戰略要地之外,更多的集中在能源和貿易領域。

今天我們都知道美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石油的唯一結算貨幣。美國的無敵艦隊也控制和壟斷了全球的貿易主導權,而當初的蘇聯顯然也是要爭奪這兩塊高地的。看一眼地圖你就知道,阿富汗對蘇聯而言有多麼重要。如果蘇聯能拿下阿富汗,那麼蘇軍就可以直達中東地區一馬平川。一旦戰略上的這一目的達成,很可能今天我們用的就不是石油美元,而是石油盧布了。

當時蘇聯和中國的關係已經由熱轉冷,蘇聯此前妄圖吞併中國的想法,以及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的事情已經讓中國人對這個北方大國產生了嚴重的警惕。而到了79年這個特殊的時期,發生了很多大事。一件大事當然就是蘇聯進攻阿富汗。既然蘇聯和美國談不攏,那就打。蘇聯的算盤是,打下了阿富汗,就會得到能源霸權,然後再圖謀貿易霸權。

而一看到蘇軍長驅直入地進入阿富汗,中國和美國馬上意識到,千載難逢的戰略契機來了。於是,79年中國果斷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暴跌,從1:2左右一路暴跌到1:8左右,翻了四倍!由於有中國的背書,美國經濟一下就火了。美國可以超發4倍的貨幣,但不會引起通貨膨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美國人可以按照翻了4倍的匯率,把錢兌換成人民幣,然後在中國買買買啊。

有了中國的這種支持,美國物質一下變得極為豐富。然後美國出技術,中國出工人,巴基斯坦出渠道,各方開始大量生產廉價且好用的仿製美式武器,源源不斷地輸入到阿富汗戰場,支持阿富汗人的衛國戰爭正義行為。

結果這一下蘇聯就被坑慘了。現代戰爭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錢啊!而中國在得到一些技術之後,直接大批仿製了美國的武器,這些武器在阿富汗戰場最終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由於中國製造的東西,很簡易,很方便,阿富汗士兵無需嚴格培訓,看一眼說明書圖片示例,拿起來就可以打。同時通過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渠道,美國還把大批單兵防空飛彈毒刺送到阿富汗人手中,這玩意價格很低,但是卻可以擊落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盧布的蘇聯飛機。

在美國、中國、巴基斯坦的聯手支持下,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打得曠日持久,歷時九年多都沒有將阿富汗打下來,在此期間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嚴重削弱了國力。 蘇聯再也無法支撐起如此曠日持久的戰爭,於是戈巴契夫決定撤軍。1988年4月14日日內瓦協議簽字,規定蘇自當年5月開始撤軍,並必須在9個月內撤完。1989年蘇聯軍隊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從1979年到1989年這十年間,蘇聯一直在透支國力,打空國庫,到最後蘇聯的家庭婦女連白糖和麵粉都買不起了。而美國在這十年間,卻因為得到了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後帶去產業和匯率的支持,一直過得還不錯,老百姓生活安穩。此消彼長,蘇聯的整體意識形態和意志都被擊垮了,而美國卻越發鬥志昂揚,大量輸出意識形態。最終,在1991年12月25日,龐然大物蘇聯轟然倒地,逐漸崩解成十幾個國家。

當然隨著蘇聯的倒下,中美的合作關係立刻出現危機。從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後,美國就想要順手捏死中國,於是長達十年的中美蜜月期結束了。從1989到1999,被中國人稱為屈辱的十年,美國對中國下了好幾次狠手,但幸好中國都挺住了,沒有倒下。

2:雙面列印已經開火

從蘇聯在阿富汗戰爭的啟示錄里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戰爭完全是可以通過代理人來完成的。美國在沒有親自和蘇聯較量的情況下,聯合中國和巴基斯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國和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對峙,最終以蘇聯倒下為結局。並且最憋屈的是,在這場對峙中,蘇聯連美國的手都沒碰著,就在阿富汗戰場倒下了。

那麼,今天中印對峙,是否也可以複製這套戰略呢?當然是可以的。甚至今日平說認為,在這件事上,中美也有合作的餘地。從表面上看,這是中印在藏南地區發生對峙。但本質上卻是印度甘當美國的馬前卒死炮灰,妄圖和中國爭奪亞洲大國影響力。甚至印度也推出了印度版的「香料之路」來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抗衡。當印度和中國對峙發生後,美國和西方是十分興奮的,他們一直在旁邊煽風點火,希望中國和印度打起來,最好是打得兩敗俱傷,最好是像蘇聯栽倒在阿富汗戰場那樣,讓中國也栽倒在印度戰場。

但問題是,阿富汗是美蘇兵家必爭之地,是爭奪能源霸權的核心問題。但是,印度卻不是中美的兵家必爭之地,也不是全球貿易主導權的核心問題。所以中國怎麼可能陷入戰爭泥潭呢?中國人懂得「捨得」二字。即便當年打到新德里,也選擇了立刻後撤,撤退到易守難攻的高原隘口上,保持對印度的俯衝態勢,以最低的成本捍衛戰爭成果。而不是像蘇聯那樣傻乎乎的一直打下去,最後把自己經濟徹底拖垮。

因此,中國完全可以不必親自上陣這場戰爭,中國最多動用軍力把侵入中國領土的印軍趕出去就可以了,但絕對不會和印度展開長期戰爭。長期戰爭,應該交給代理人來完成,中國不必出手。讓印度像當年的蘇聯一樣,被代理人戰爭拖垮。

目前印度叫囂的要打贏2.5場戰爭,實際上是指的印巴戰爭、印度內戰和中印戰爭。中印戰爭就別想了,打不贏也打不大,中國只會把侵入的印軍趕走,但不會深入印度長期作戰。而印巴戰爭和印度內戰,則大有作為空間。甚至,有聯合美國的空間。

目前美國最大的困難在於經濟,在於即將到期的部分美債問題,而特朗普政府手中的錢,顯然是不夠的。那麼印度這頭肥羊還可以殺啊。印度目前國內局勢很不穩定,莫迪老仙的改革困難重重,為了緩解內部矛盾,印度必然尋求通過外在戰爭來釋放內部壓力。

而一旦印軍被趕出中國領土,中國又居高臨下守而不攻的話,印度很難進行有效反擊,因此必然會尋求擴大化印巴戰爭和印度內戰。否則,全面戰敗的話,印度政府恐怕就難以繼續存在了。而印度一旦擴大印巴戰爭和印度內戰,殺羊的機會就來了。

印度陷入全面戰略被動,國內資本必然受驚嚇,因此美國和國際空頭完全可以一擁而上,瘋狂做空印度盧比,就像當年屠宰泰國那樣,屠宰掉印度。印度塊頭大,足以讓美國和國際空頭吃得飽飽的。並且,中國的遊資,也可以參與到這場金融收割戰中練練手。同時更關鍵的是,中國的所有新式武器,都可以弄到巴方去練練手。讓巴方拿著中國的各種新式武器和印度展開長期的花樣作戰。同時美軍還會把很多簡易便攜的武器,通過各種渠道輸送到印度國內反對派手中,再發一筆軍火財。

有人說,美國政府不會「因小失大」,遏制中國是主要戰略,不會為了宰殺印度而放鬆遏制中國。但問題是,今天的美國已經「禮崩樂壞」,美國的金融寡頭,美國的軍火商,都躍躍欲試,所以他們完全是無法抗拒聯手宰殺印度之誘惑的。

而一旦局勢變成這樣,那麼印度的倒下和支離破碎就指日可待了,印度問題將永遠得到徹底解決。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手中還有一張牌可以打,那就是威脅中國的海上能源安全渠道。不過,中國雙面列印的火控按鈕早已開啟。除了印巴戰火升級之外,印度手裡唯一的地緣牌也快要被打掉了!

昨天下午六點,斯里蘭卡政府批准出售赫班托達港(又譯漢班托塔港)85%的股權,價值超過10億美元。如此大的金額,是哪個土豪買的呢?嘿嘿,當然是中國啦!眾所周知印度洋是全球能源與貨物交流的核心通道之一,全球50%以上的貨櫃貨運、超過30%的散貨海運及超過60%的石油運輸必須途徑印度洋。而中國的能源安全,有很大一塊受制於此。如果印度狗急跳牆,封鎖航線的話,中國就會陷入長期的能源被動當中。牆倒眾人推,由此引發的連環效應,不可小視。不過,在今日平說看來,印度洋並不是印度的洋。中國完全有能力,在印度洋上打下自己的釘子。

比如,漢班托塔港港口。這個港口所在的斯里蘭卡恰巧位於印度洋各航線的中點,地緣重要性十分突出。早在2007年,中國就開始幫助斯方在漢班托特建設大型港口,這些項目包括8個10萬噸級碼頭,總造價超過13億美元,這些碼頭及導航通道水深17米,港區面積達11.5平方公里。現在這個港口落入中國企業手中,停靠個航母啥的,還不是美滋滋?

因此,從目前的情況看,印度最後對付中國的殺手鐧已經被解除。中國完全有能力自主經營和捍衛這條航路上的貿易和能源安全。而印度還面臨印巴和內戰兩線作戰的困局。雙面列印,從來就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事實。

 

現在極有可能美國的金融寡頭和軍火販子已經各就各位,就等著中國把印度一腳從洞朗地區踢出去,然後就一擁而上將其撲倒在地,分而食之。那麼,究竟事情會不會這樣發展?只能等到時間的驗證。讓我們共同見證歷史,共同捍衛真相與正義!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82751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