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終於造出衛星用特種纖維 打破日本30年技術壟斷

Alinna ...| 2017-07-21| 檢舉

 

根據官媒的報喜文章,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二部主持的國產M40J碳纖維研製項目獲得成功,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則新聞從技術角度來解讀可以分析出兩個要點

一:國內先進衛星平台的碳纖維來源解決,擺脫對於非正常渠道的依賴

 

圖片:碳纖維分為多種類型,設計製造上會有明顯的性能取向區分

國內目前的自主碳纖維,命名上常常沿襲日本東麗公司的產品牌號;比如最廣為認知的T300~800系列高強度碳纖維,以及相對知名度較低的M40J~60J系列高模量碳纖維——或者說石墨纖維(因其含碳量更高)。

Mx0J系的高模量碳纖維,最大的優勢是製造尺寸極為輕薄、但特別不容易變形的部件——尤其是遭受極大溫差變化的情況下,依靠0膨脹係數保持尺寸穩定,既不收縮也不膨脹。

 

 

圖:製造先進飛機用的是高強度碳纖維而不是高模量碳纖維

由於性能取向和價格等問題,這種碳纖維通常不用於飛機製造,極少用於飛彈,主要用於製造衛星結構、特別是天線的骨架。

高模量碳纖維,國際上一直對中國禁售,封鎖很嚴厲。去年美國法院就起訴一名中國公民,聲稱他向中國走私M60J碳纖維。

 

圖:高模量纖維用於製造衛星,比如主結構、太陽能電池板支架、天線支架

此次國內實現M40J纖維的國產,意味著國內先進衛星平台的製造材料來源已經實現獨立自主,不再需要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得。

二:航天科工集團沒有T800級碳纖維的原絲,只有T300-700級。

目前的主流高性能碳纖維製備方法,是由近藤昭男在大阪工業技術實驗所發明的,用細旦化的聚丙烯腈纖維作為原絲,經過高溫碳化而成。

而T系列的高強度纖維,和M系列的高模量纖維,是用同樣的原絲經過不同取向的加工工藝做出來的差異定位產品。

 

圖:碳纖維的關鍵,原絲

實際上M40J和T300就是東麗用同樣的原絲,在同一年(1971年)批量生產成功,都屬於第一代高性能碳纖維。1992年,東麗公司的高模量纖維已經推出M70J;而更早的M60J,強度性能比M40J提升了43%,拉伸模量性能比M40J提升了50%。

在成分上的重要差異,是T300-T800這樣的高強度碳纖維的含碳量一般在93~96%,含氮量在4~7%。而M40J這樣的高模量碳纖維/石墨纖維,含碳量達到99.7%以上。

而它們的關鍵性能差異在於,T300更不容易被拉斷,其抗拉強度比M40J高出33%;但是M40J更不容易被拉變形,同樣都是拉到斷裂為止,T300會伸長1.2%,M40J只會伸長0.5%。

 

圖:碳纖維炭化爐

在碳纖維的製造中——特別是國內的碳纖維發展,原絲是最要命的問題。在80年代,中國在拿到東麗的原絲以後,就能自行製造出性能相當的T300碳纖維成品;後來各主要高校和院所的實驗室中,直到T800的試驗也是如此,有原絲,就能拿出同級別的碳纖維成品。

然而從80年代的試驗開始,直到30年後,中國才磕磕絆絆的完成了T300的國產化——期間一直沒有解決原絲的性能和質量控制問題。

 

在碳纖維的原絲上,T300-T700、以及M40J使用的都是同一個級別的原絲。但T800、以及M55J以上,就必須使用細旦化程度更高的原絲。航天科工集團此次拿出M40J級別的產品,證明其原絲性能僅能支持T300-700級纖維。(作者署名:候知健)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7576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