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吉爾(Kargil)是克什米爾中心地區的重要城鎮,是連接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印度一側的中間城鎮,也是連接印控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和重要城鎮列城(Leh)之間的1D號國道(National Highway 1D, NH1D)途徑的重要一站。199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曾在這一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衝突。
卡吉爾的位置
1999年2月開始,巴基斯坦北方輕步兵團越過了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向印度一側滲透。1000多名巴基斯坦士兵以及活躍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民兵武裝一道,將實際控制線推進了6英里,將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地區北部補給要道——1D號國道納入了巴軍火炮射程內。由於周邊人口稀少,印度邊防部隊也因為惡劣的冬季氣候沒有及時前來,一直到5月初,巴軍的行動才被當地牧羊人發現,此時巴軍已經在這一地區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並早已俯瞰卡吉爾鎮。
卡吉爾鎮
針對這一情況,在5月的第二周開始,印度邊防部隊做出了幾次試探性的進攻,試圖憑藉輕步兵的武力奪回實際控制線,但在巴軍堅固的防禦工事面前力不從心。5月5日,有5名印度陸軍士兵被俘,而後被巴方武裝人員處死。5月10日,巴方已滲透到達斯(Dras)、卡格薩爾(Kaksar)、巴塔利克(Batalic)和穆斯克(Mushkoh)等卡吉爾下屬地區,局勢開始升溫。
巴方的滲透態勢
巴軍火炮陣地
巴軍MG3機槍陣地
印度陸軍認為,僅憑步兵部隊是不足以應對巴基斯坦的滲透行動。但是這就涉及陸軍與空軍的協調問題。儘管5月10日開始印空軍的偵察機便已經對滲透巴軍進行了偵察,並組織了基本的防空指揮體系,調動了航空兵力前進部署。但是涉及跨軍種協調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制度壁壘,印度陸軍得不到空軍航空兵支援,在對抗中處於下風。5月12日,印度空軍一架直升機遭到巴軍射擊,5月14日印度空軍表態參戰,不過直到5月26日,印度空軍固定翼飛機才正式投入戰鬥,這也是印度空軍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首次大規模實戰。在5月的下半旬,印軍都在進行著戰爭準備,期間一架RB-57偵察機被肩扛式防空飛彈擊傷,發動機損毀。
經過多日協商和制定交戰規則,印度軍方5月25日確定發動陸空聯合作戰行動,聯合作戰行動的代號被定名為「Vijay」——印地語中意為「勝利」。巴基斯坦作為回應印度政府發起了「維傑行動」,動員了2萬名士兵準備奪回該地區,不過並沒有真正參戰。5月26日,印度空軍對巴軍目標實施了首波空中打擊,印度空軍投入了「美洲獅」式戰鬥轟炸機、RB-57「坎培拉」偵察機和米格-25R偵察機進行偵察,米格-27進行對地打擊,米格-21執行空中掩護,米格-29負責制空任務。不過印度空軍開局不順,第二天,一架米格-27因發動機故障墜毀在戰區,飛行員被俘,而另一架米格-21在搜索過程中慘遭肩扛式防空飛彈暗算被擊落,飛行員被俘後被虐待致死。一天後,一架米-17直升機被巴方武裝擊落,4人陣亡。隨後,印度空軍提高了執行任務時的飛行高度,這才將肩扛式防空飛彈威脅消除。
直升機在山地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6月1日,巴軍炮擊了NH1D公路。6月6日,印陸軍發動了主要攻勢,並於三日後奪回了巴塔利克(Batalic)地區的兩處重要據點,13日基本控制達斯的圖圖嶺(Totoling)周邊地區。巴基斯坦空軍當時裝備的F-16A/B雖然較為先進,平台性能強於米格-29,但是當時巴基斯坦處於被制裁狀態,無力發起空中戰役,只能在實際控制線後方10-20英里範圍內巡邏。印度空軍掌握了戰場制空權。
印度的幻影2000H首次攜帶雷射制導炸彈實戰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圖圖嶺地區代號為「虎」的山頭(Tiger Hill),這個地區海拔很高,普遍在5000米以上,是世界罕見的高海拔山地作戰。面對巴軍構築的堅固工事,印軍仰攻遭到很大傷亡,指揮官維施瓦納贊中校、阿德希卡里少校和古普塔少校都在戰鬥中陣亡。印軍不得不將火炮調運至山區,其中包括瑞典FH-77B型榴彈炮。6月24日,印度空軍歷史性地首次使用法制「幻影」2000H戰鬥機投射了2枚1000磅「鋪路石」Mk II型雷射制導炸彈,成功摧毀了巴方武裝人員在虎山的指揮所。雖然雷射制導炸彈僅使用了兩次(之前一次在6月17日,摧毀了巴軍一處主要後勤基地),但都精確擊中了目標,這給巴軍駐守虎山的部隊士氣帶來了很大打擊。印軍的火力優勢收到了效果,6月29日,印軍分別攻占了虎山旁海拔分別為5060米和5100米的兩個巴軍山頭據點。最終,7月4日,印軍在經過11小時的激戰後最終占領了虎山。巴基斯坦在中、美等各國強大壓力下最終也於1999年7月4日和印度在華盛頓簽署協議,巴基斯坦同意從衝突地區撤回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裝力量,戰鬥至此逐漸的平息下來。7月5日,印軍奪回達斯大部分地區,巴軍宣布撤退。7月11日,印軍奪回巴塔利克地區大部,巴軍撤離。不過零星的衝突一直持續到7月29日。
仰攻的印軍
印軍火炮開火
攻克巴軍山頭的印軍士兵
山地作戰的印軍部隊
卡吉爾衝突是二戰後罕見的兩個有核國武裝衝突,雙方都在衝突中保持了一定的克制。由於雙方在1998年進行核試驗後都遭到國際制裁,因此也都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意願。在持續近3個月的衝突中,印度投入了近三萬人的部隊,而巴基斯坦方面軍人與民兵以及後勤支持人員約5000人。印度方面公布的損失為陣亡527人,1363人受傷,1架戰鬥機和1架直升機被擊落,1架攻擊機因事故墜毀,1架偵察機受創。巴基斯坦沒有公布具體傷亡人數,一般認為傷亡在357-4000人不等。毫無疑問,印度在卡吉爾衝突中處於絕對優勢,巴基斯坦方面由於缺乏空中支援和機動炮兵部隊而不可避免處於全面劣勢中。
作為冷戰後罕見的空地聯合山地作戰,卡吉爾衝突還是有許多細節值得研究。首先,空地協同是高海拔山地作戰中最為重要的火力支援,但其發起涉及軍種聯合,這點印度空軍與印度陸軍之間做的並不好,印度空軍也因為反應遲緩廣受批評。現在印度空軍應該已經有更多的聯合作戰經驗,效能更強。此外,高海拔山地作戰的火炮,特別是機動火炮顯得非常重要,這是印度能奪回虎山制高點的關鍵。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在複雜地形里的效能要遠遠高於常規自由落體炸彈,很重要的是也可以降低作戰飛機執行對地攻擊時的危險係數。
由於當時雙方裝備水平並不高,許多現在需要考慮的因素,如C4ISR、電子對抗等要素並未出現在這場戰役中。不過,作為罕見的高海拔山地戰爭,卡吉爾衝突是值得仔細考量的重要案例。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