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衝突還沒有緩和的跡象。日前印度向邊境增兵2500人,還建立了穩定的後勤保障鏈。
據印度媒體《第一郵報》(First Post)報道,印度軍隊已在邊境安營紮寨,並建立後勤保障。除非中方主動撤軍,印度將在海拔3000多米的錫金段邊境線上與中方繼續對峙。
從目前來看,印度似乎要在這裡打「持久戰」。而中國方面也有傳聞稱正在調集部隊。對於在中印邊境這一特殊地理條件下地區要打贏戰爭,短時間內誰能調集更多的兵力恐怕將會掌握更大的優勢。
中國改善西藏自治區和中印邊境實控線附近地區的基礎設施,極大地增加了自己的軍事能力。中國快速部署部隊的能力,隨著過去十年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大大提升。全天候道路和鐵路基礎設施,以及距離實控線越來越近的一些前線機場,使解放軍在部署部隊方面處於優勢。
解放軍在高原地區進行演習
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印度戰略學者蘇哈·拉瑪香德蘭博士認為,中國現在可以部署多達32個師(以前只有22個),而且重要的是在全年時間裡都能夠完成這樣的部署。此外,中國在邊境地區建立後勤和燃料庫表明,中國不僅試圖提高迅速部署部隊的能力,而且還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這些部隊的部署。顯然,中國的基礎設施發展使其在實控線附近握有與印度相比更巨大的優勢。
印度通過改進其在實控線地區的陸路交通基礎設施,客觀上令傳統依靠反部署的能力下降了。而中國邊境公路幾乎都通往實控線地區。相比之下,印度邊境所通道路都停在了離實控線較遠的地方,有的甚至距離有爭議的邊界50 - 70公里。
道拉伯格玉爾地,印度毗連阿克賽欽的最重要的前哨,但是到2016年6月尚未有道路連接。達旺,在中印邊界爭端中最重要的焦點之一,只有一條狹窄的、坑坑窪窪的道路連接該鎮和布姆拉山口,這是在麥克馬洪線印度一側的最後一個邊境哨所。連接達旺至布姆拉山口的道路路況太差,需要3個小時才能完成這30公里的距離。即使是卡車和其他重型車輛,也不能從這條道路通過。
布姆拉山口
雖然自1962年以來這條路的狀況就沒有改善,但中國人建造了一條4公里長的四車道公路,中國人只需要花45分鐘就可以從布姆拉山口到達sonajung鎮,後者位於中國一側,距離麥克馬洪線37公里。
沒有通往實控線的道路,這意味著對前沿部署的前哨進行補給需要通過空運。例如, 道拉伯格玉爾地的情況,對其補給就必須通過空運的方式。在這裡駐紮的人員和他們執行的行動,在惡劣的天氣條件和敵人行動面前是脆弱的。在危機時刻,對缺少道路和鐵路的感受將尤其深刻。
印度調動部隊到前線的工作將受到嚴重阻礙,因為其必須依靠飛機來增加兵力。重要的是,只有在強大的道路和鐵路連接的支持下,才能開發出增加部隊兵力、調派打擊兵團和改善空中打擊和防禦能力的全部潛力。在道路和鐵路缺乏的條件下,「殘酷的喜馬拉雅地形甚至能夠削減最大的山地師部隊,分裂孤立的士兵們只能坐在被遠遠分隔的山頭上」。
如果擁有一個強大的道路和鐵路網絡,印度可以降低前方地區人員部署規模,將他們部署到海拔較低的地方,有更好的自然氣候條件。同時,可以在必要時向邊界派遣部隊,卡車和火車將讓印軍能夠在短時間內調遣大量的兵力。因此,從以上看來,這些使印度必須集中精力改善與實控線地區的的陸路聯繫。
戰略公路和鐵路的計劃可以產生改變。修建達旺到維查耶納伽爾的公路和古瓦哈提經不丹塔西崗到達旺的公路,能夠改善印度當前在麥克馬洪線沿線的薄弱態勢。例如,後一條公路不僅能夠降低當前對達旺—布姆拉山口這一路線的依賴,而且還可以繞過容易發生雪崩和滑坡的色拉山口。它還將古瓦哈提與達旺之間的路途時間減少了6小時。
此外,印度政府2015年5月提出在東北部計劃建造三條戰略鐵路線:密薩馬利(阿薩姆邦)-達旺(「阿魯納恰爾」邦)、北拉金普爾(阿薩姆邦)-阿隆(「阿魯納恰爾」 邦)- Silapathar(阿薩姆邦)、Murkongselek(阿薩姆邦)- 巴昔卡(「阿魯納恰爾」 邦)-德澤(「阿魯納恰爾」 邦)-Rupai(阿薩姆)。
其中,密薩馬利-達旺鐵路將加強對戰略性的布姆拉山口前哨的後勤支持。密薩馬利駐紮著印軍一個步兵師,還設有空軍駐地、油庫等設施。一旦擁有鐵路,駐紮在這個基地的印軍部隊可以在幾小時內通過火車調遣部署至達旺。
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以來,印度的大國雄心越來越爆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是一個重要徵兆。5月19日印度內政部長辛格訪問了中印邊境地區,召集中印邊境五個邦的首席部長討論修建基礎設施問題。《印度快報》稱,這是印度首次召開此類會議。
今年5月26日是莫迪執政3周年紀念日,他參加了一座大橋的揭幕剪彩儀式,這座大橋就是靠近中印邊境的多拉-薩迪亞大橋。這的確是一個民用設施,但是這座大橋開通後是否有軍事用途呢?
前印度陸軍上校庫伯稱,這座大橋開通能讓印度對「來自中國的意外行動」做出迅速反應。《印度快報》當天稱,新大橋是印度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中國「離遠點」,以表明「印方強化對中國的軍事防禦能力」。印度軍隊則是這座大橋「最顯著的受益對象」。
作為布拉馬普特拉河上4座橋樑中最大的一座,多拉-薩迪亞大橋在設計上就考慮了軍事用途——為軍民兩用雙向車道,印度陸軍60噸重坦克可在橋上通過。且該橋北岸所抵的地區距中印邊境直線距離只有100公里。
多拉-薩迪亞大橋
大橋開通前,印度陸軍要麼花數小時乘船渡過布拉馬普特拉河,要麼花十多個小時繞行。而現在,印度運送部隊到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崗哨的時間,將比原來縮短3到4個小時,大大提升印度陸軍的部署能力。
一些西方媒體也認為,多拉-薩迪亞大橋能確保印度軍隊「順利進入藏南地區」。前印度陸軍上校庫伯稱,這座大橋代表印度國防部門在中印邊界基建方面的思維發生重大轉變,新基礎設施有助於印軍做好反擊準備。
可以看出,喜馬拉雅地區惡劣的地理條件給在那裡駐紮的軍隊帶來了艱苦的後勤負擔,修建、改善道路和鐵路成為中國和印度優先考慮的選擇。這些基礎設施項目的巨大進展具有真正的戰略意義,而且關係到人心向背,中印在這方面的「競賽」仍在繼續。(作者署名:四代重殲)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