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預謀已久的希特勒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同盟國集結190個師的兵力,兵分三路入侵蘇聯。由於蘇聯情報部門的失誤蘇軍毫無防備,僅僅十日,德軍便長驅直入近600公里。蘇德一戰,蘇聯傷亡2000餘萬,這其中光是被德軍俘虜的蘇聯紅軍就有570萬人,就連史達林的大兒子雅科夫·朱加什維利,也在1941年被德軍俘虜,最終慘死獄中。
德國之所以願意在1939年與蘇聯簽訂協議,實為緩兵之計。希特勒希望在不受西線可能的戰爭威脅下,從而「專心」進攻波蘭。很顯然,最終希特勒這一伎倆很成功,等到拿下波蘭,稍作休整的德軍便迫不及待的向蘇聯進發。
對於蘇聯的共產主義,希特勒向來就十分仇視,在他看來,作為優等民族的日耳曼人,統治其他低等民族是毋容置疑的。而共產主義要求人人平等,這顯然與希特勒的想法背道而馳。在這樣的信念之下,德軍對待被俘的蘇軍幾乎沒有人道可言,大多數還未送入集中營就已經被槍決。
在他們看來,有三類人必須堅決處決:首先是蘇聯的猶太人,基本會被當場處決,其次是蘇軍的政治委員,這類人抓到基本難逃一死,德國人只認希特勒根本不吃蘇聯人的那一套;最後就是一些蘇軍的傷殘人員,對於長途奔襲的德軍來說,軍需物資很寶貴,德國人並不想將醫藥浪費在一個敵對的傷員身上,這樣的「累贅」也幾乎活不到第二日。
當然,隨著戰役縱深的加大,德軍如若從後方補給兵員,那麼本國的軍工廠的運作就會停滯,於是德軍會在被俘蘇軍中挑選青壯年勞動力送回戰俘營充當苦力。
別以為當了苦力就比被槍斃好多少,戰俘營的生活對俘虜來說生不如死。他們日夜高強度的勞作,不但沒有任何報酬就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基本保障。怠工的、逃跑的、反抗的、身患重病的,無一例外統統殺掉。
相比之下,一些被俘的蘇聯高管待遇會有所好轉,但然並不是德國人惜才,而是希望從他們嘴中套取一些有價值的情報亦或是在關鍵時刻與蘇聯交換俘虜。比如,1945年被蘇軍俘虜的保盧斯元帥,希特勒曾希望用史達林的長子與之交換,雖然最後遭到了史達林的拒絕。
相比蘇軍,那些被俘的英美士兵日子就滋潤了很多,德軍不但會給他們提供食物醫護,甚至可以不用勞動。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營地,基本上不會有生命威脅。而那些蘇聯俘虜,哪怕是管英美戰俘要根煙,也可能會遭到屠殺。
希特勒早在開戰初就曾說過:「殘酷就是對未來的仁慈,我們有必要教育那些斯拉夫人,培養出絕對服從德國人的思想。」
在一向反蘇德國人看來,蘇聯軍人並非是真正意義在履行軍人的職責,而是在充當史達林的幫凶,因而被俘的蘇聯士兵往往會被定性為窮凶極惡的罪犯,對待「壞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殺。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緣由:蘇聯政府沒有參加《日內瓦公約》的簽訂,因而所有的國際法並不適用於蘇聯戰俘。
基於此種情況,德軍根本不會手下留情,根據戰後統計,蘇德戰爭中近50萬蘇聯戰俘被處決。
當然,向來有仇必報的蘇聯人,在反撲柏林的道路上對德軍戰俘以牙還牙,315萬的德國俘虜處死了112萬。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6877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