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朱德元帥之孫、朱和平將軍:中錫邊界無爭議,印度挑釁實為小動作)
近日,中方在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南部的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時,印度的邊防人員,經由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到中國境內,阻撓中方人員施工,並歪曲事實稱中方越界。7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印方違背了歷史界約,性質非常嚴重。大白新聞就此事採訪了空軍少將朱和平,他稱印度這次實際上是一種挑釁行為。
此次事件發生在中印邊界錫金段已定邊界
近日,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南部的洞朗地區,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中方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時,印度的邊防人員,經由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到中國境內,阻撓中方人員施工。我國外交部從6月26日起,就陸續對此事進行多次表態。
亞東曾是中印之間重要的通商要道,歷史上,通過乃堆拉山口的貿易路線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也曾經是「絲綢之路」南線的主要通道。此次印軍越界事件發生在中印邊界錫金段已定邊界,與以往雙方邊防部隊在未定界地區的邊境摩擦對峙有本質不同。
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印度歷屆政府多次以書面形式對此予以確認,承認雙方對錫金段邊界走向沒有異議。印度獨立後,印度總理尼赫魯代表印度政府多次明確承認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確定了中國西藏同錫金之間的邊界。1959年3月2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在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中表示,「印度的保護國錫金同中國西藏地方的邊界,是由1890年的英中條約所確定,1895年共同在地面上標定。」
同年9月26日,尼赫魯總理在又一次覆信給周總理時明確表示,「1890年的條約確定了錫金和西藏之間的邊界。這條線在1895年加以標定。關於錫金同西藏地方的邊界,不存在任何糾紛。」
此外,中國的鄰國不丹外交部近日稱,中國違反了兩國1998年簽訂的《關於在中不邊境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認為中國軍隊在有關地區修路是改變現狀的行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認為,此次事態不斷升級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事件已由中印之間的雙邊問題,變為中國、印度、不丹之間的三方爭議。
我國外交部:性質非常嚴重
6月2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公布了此次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中國領土的有關照片,並表示:這次事件的真相是,印度邊防部隊人員非法越過了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了中國境內。真相是難以持續掩蓋的。我們再次要求印方遵守歷史界約規定,尊重中國的領土主權,立即將越界部隊撤回到邊界線的印方一側,避免事態越演越烈,陷於更大的被動。
同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回應,印度陸軍參謀長關於「印度在為『2.5線戰爭』做準備,就是應對中國、巴基斯坦和國內的安全威脅」的言論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們希望印軍個別人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停止發表這種叫囂戰爭的危險言論。
7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再次表示,印度派遣武裝力量越過已定邊界,違背了歷史界約,違背了《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以及印度政府的一貫立場,性質非常嚴重。並強調了「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中印兩國政府間的往來文件顯示,印度獨立後,印度總理尼赫魯代表印度政府多次明確承認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確定了中國西藏同錫金之間的邊界。」
「2017年的印度不一樣了?」
「2017年的中國也不一樣了」
6月30日,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 聲稱:目前的對峙是由中方引發的,而且不丹聲稱爭議地區屬於不丹,「不丹政府昨日發表聲明,明確表示,爭議地區屬於不丹,它位於印度附近,根據印度和不丹協議,印方應確保此地安全」。
阿倫·賈伊特利 (圖/環球時報)
針對中方「希望印度能汲取歷史教訓,停止叫囂戰爭」的警告,賈伊特利表示:「如果他們試圖提醒我們,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
賈伊特利還聲稱,中國正在試圖改變現狀,認為我們來到爭議地區想要搶占別國領土,這種想法絕對是錯誤的。
對此,空軍少將、空軍指揮學院前副院長朱和平將軍對大白新聞表示,目前,中印兩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均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和1962年邊界戰爭時期比,中國各方面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均遠超印度。2017年的中國也可以說和1962年的中國也不一樣了。
空軍少將:邊界上過幾輛車,過幾個兵
能阻擋中國發展的步伐嗎?
「印中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印度快報》3日稱,印度和中國軍方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接近一個月,雙方都已增兵,印軍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鬥模式」。《印度快報》稱,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超過2013年中印雙方在邊界線東段僵持21天的「帳篷對峙」,成為1962年邊界戰爭後最嚴重的一次事件。
對此,空軍少將、空軍指揮學院前副院長朱和平將軍告訴大白新聞,此次對峙不屬於中印歷史上最嚴重的對峙,中印歷史上有關邊境的糾紛有很多,一直沒有平靜過。現在印度各方的反應較強烈,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綜合實力變強,中國的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在藏南地區有很大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的建設也引發了印方的擔心,印度這次實際上是一種挑釁行為。
空軍少將、空軍指揮學院前副院長朱和平
「印度這次的越界行為是給中國表明一種態度,實際上該地區非常狹小,大兵團無法展開。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強大,特別是青藏鐵路開通後,邊境地區的生活、交通等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實際上對印度是一個潛在的壓力。」朱和平表示。
7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洞朗地區歷來屬於中國,一直在中方有效管轄之下,不存在爭議。印方為了掩蓋印軍非法越界,不惜歪曲事實,甚至不惜以損害不丹的獨立主權為代價,試圖混淆是非,這是徒勞的。
朱和平將軍稱,中國和錫金的邊界是沒有爭議的。洞朗地區因為戰略地位比較重要,扼守在印度的東印度之間的狹小地帶。以前這個地區較平靜主要因為錫金當時是個獨立的國家,該地區和印度沒有關係。因為該邊界本無爭議,所以越界的行為,印度是不占理的。
印度和中國軍方在洞朗地區的對峙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朱和平告訴大白新聞:「你在邊界上過幾輛車,過幾個兵,能阻擋中國發展的步伐嗎?能阻擋中國邊界建設的步伐嗎?阻擋不了。中國的軍隊實力增強,和印度差距越來越大,印度現在的挑釁的行為其實就是『小動作』,影響不了大局,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新聞連結?——歷史軍事行動
6月30日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Arun Jaitley) 聲稱:「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1962年究竟是怎麼樣的情形呢?
縱觀歷史,中印邊境常有摩擦,其中較大的衝突有兩次:一次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一次是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1962年中印戰前對峙的著名照片
1962年10月、11月,歷經兩個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擊退印度軍隊入侵和收復失地的一次自衛反擊作戰。
中印邊界歷史上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按照雙方行政管轄所及範圍,早已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長約2000公里,分為西、中、東三段。
1914年,西拉姆會議上英國劃定了「麥克馬洪線」,將喜馬拉雅山麓以南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但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拒絕承認。
印度獨立後,不僅全面接管了英國侵占中國西藏的一些邊境地區,而且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抗議,繼續擴大其占領範圍。在西段,截至1962年10月20日止,印軍在中國境內建立了43個據點;在東段,僅1962年上半年就沿所謂「麥克馬洪線」建立了大約24個新哨所,與此同時,不斷挑起邊界武裝衝突。
從1962年8月到10月,中國曾反覆建議中印雙方討論邊界問題,印度反而正式向中國提出全面的領土要求,並在中印邊境集結2.2萬餘人的軍隊。
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下令要把守衛中國領土的中國軍隊「清除掉」。
10月18日印軍在邊界東、西兩段向中國軍隊開始全面進攻。
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被迫在東、西兩段自衛反擊。
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中國邊防部隊粉碎了印軍的多次進攻,全面拔除設立在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的印軍侵略據點,收復了失地。
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11月14日,印軍在邊境東段又向中國軍隊發動猛烈進攻。
中國邊防軍隊再次反擊,此次擊斃、傷、俘虜印軍官兵八千八百餘人。
中國政府於11月21日宣布宣布:從22日零時起,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從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隨後,中國政府又宣布釋放和遣返印軍被俘的全部軍事人員,並歸還在衝突中所繳獲的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在這次中印邊界衝突中,中國不僅捍衛了尊嚴、保衛了領土的完整,在國際上開創了勝利軍隊主動停火、主動後撤、主動交還繳獲物資,為謀求和平解決國與國邊界問題的先例。
?1987年中印邊境衝突
1987年,中印兩國在桑多洛河谷地區的對峙差點引發一場戰爭。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失敗,使印度國內的一些鷹派分子很不服氣,20世紀60年代末,印軍精心制定了一個所謂的「防禦作戰」計劃。
1986年,印度情報人員報告說,中國軍隊在桑多洛河谷建起了半永久性建築,新德里頓時一片譁然。
1986年2月,印度鷹派將領克里希納斯瓦米·桑搭吉上將被任命為陸軍參謀長,他設法使印度政府批准了一個代號為「棋盤行動」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演練如何將位於阿薩姆平原的印度軍隊快速部署到同中國接壤的實際控制線附近。
印軍的頻繁調動引起了中國軍隊的警覺,為了防止印軍進一步蠶食中國領土,中國軍隊克服重重困難,把部隊派上了實控線中方一側。
1986年底印度議會兩院通過法案將非法侵占的中國藏南領土———他們所謂的「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
1987年初,一些西方外交官甚至預言第二次中印邊境戰爭不久即將爆發。
1987年4月,印軍向塔格拉山脊下的陣地補充了大量兵力,在桑多洛河谷地區建立了直接威脅中國軍隊哨所的尖兵哨。
英國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撰寫的《中印邊界爭端反思》一書稱,當時印軍打算使用一個師的兵力來「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帶的中國軍隊,但有兩次均在最後一分鐘撤消了攻擊令。
時任印度總理的拉吉夫·甘地(英迪拉·甘地之子)並不希望鷹派分子真的挑起一場同中國的全面戰爭。
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在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訪北京,他向中國領導人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
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尋求實現中印兩國之間的真正和解,希望兩國能共享和平之福。
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協定,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在這項協定中,引入了「平等互利」的安全原則。
本文來源:大白新聞 責任編輯:李天奕_NN7528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