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為什麼不裝備衝鋒鎗,卻喜歡用三八大蓋?

有人說「戰爭是科技的催化劑」,由於人類殘酷的戰爭,衍生出了許多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就拿我們所熟悉的二戰來說,很多先進武器被開發應用在戰爭之中。二戰各國開發並開始裝備了衝鋒鎗,衝鋒鎗比步槍短小輕便,具有較高的射速,火力猛烈,適於近戰和衝鋒時使用具有良好的作戰效能。

衝鋒鎗可比步槍的威力和殺傷力強的多,然而就是如此厲害的衝鋒鎗,日本為何卻棄而不用,卻對三八大蓋情有獨鍾。在整個二戰期間,日軍訓練刻苦,軍中有大批神射手,單兵也基本上能做到一槍斃敵。從此奠定了步槍在日本陸軍中的絕對主力地位。

首先日本是當時資本主義強國,軍事工業發達,二戰期間日本已經能開間重達7萬噸的超級戰列艦,因此對於研發衝鋒鎗日本是完全有能力的,但是礙於日本作戰思想,所以日本放棄了對衝鋒前的研究和裝備。

衝鋒前的設計理念就是通過密集的火力給敵人以威懾和殺傷,但受武士道殘餘精神的影響,要堂堂正正和對手作戰,其中更重要的是,這種製造衝鋒鎗的思想在日軍中遭到很多人的批評,批評者認為衝鋒鎗雖然火力兇猛,但是彈藥耗費太大且射擊命中率太低。

日本是一個島國,所有的資源都要進口,士兵對於彈藥的使用一直是能省則省,戰事一個日本單兵配備基數150發子彈,38大蓋一天都不一定用得完,要是換上衝鋒鎗,稍微激烈點兒的戰鬥,堅持個把小時就打光了,更何況衝鋒鎗不便於拼刺刀和肉搏戰。

雖然日本剛開始不屑於衝鋒鎗的使用,後來在戰場上吃了衝鋒鎗的虧後,開始重新重視了衝鋒鎗的研究,比如說在1931年的12·8淞滬戰役期間,日軍與中國軍隊在上海激戰中,也已經認識到中國民團和19路軍裝備的衝鋒鎗的威力。戰後日本陸軍開始悄悄進行衝鋒鎗的研製工作,可惜這款衝鋒槍枝因槍械安全性、可靠性不良而被否決。

當時中國軍隊只裝備了少量的衝鋒鎗,沒有發揮什麼大的效果,真正讓日本人吃盡了衝鋒鎗苦頭,是在後來太平洋戰上和美軍交手,當時的美軍普遍裝備了M1和湯普森衝鋒鎗,打日本的38式那就是一個爽,美軍的戰術是火力覆蓋整體推進再火力覆蓋再整體推進,正是對衝鋒鎗的輕視讓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吃了個大虧。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56632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