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幽靈部隊」擅弓箭和吹針,主力居然是神出鬼沒的獵戶!

Alinna ...| 2017-06-26| 檢舉

原標題:台灣「幽靈部隊」擅弓箭和吹針,主力居然是神出鬼沒的獵戶!

台灣軍方曾曝光過其「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山地後備連」,並聲稱這支「幽靈部隊」擅長山地作戰,能熟練運用自製弓箭、吹針和陷阱等非傳統戰法展開「貼身近戰」。

值得注意的是,退役陸軍、海軍陸戰隊與特種部隊的「精壯原住民」是這支精英部隊的主力。他們熟悉山區特性,戰時以小部隊形態。台灣原住民主要靠設置陷阱以及使用弓箭、吹針等無聲武器擊殺敵軍。弓箭與吹針能在不暴露自己位置的情況下擊殺敵人,若運用熟練,有效射程可達20-30米。

台灣原住民可以手工自製弓箭,這項技能正是源於狩獵技能的傳承。

狩獵活動是台灣本島各族的主要生計之一,在沒有貨幣交易以前,獵獲的動物是族人動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狩獵是男性的職責,善於狩獵的人被族人視為英雄勇士。狩獵的工具以弓箭、火槍、長槍、脫頭槍、佩刀為主,族人多能自制之。

而女性甚至禁止觸摸獵具,否則會招來不祥或打不到獵物。

以此衍生的捕獵儀式「狩獵祭」更是源遠流長——在那個蠻荒的年代,每個生存下來的族群,在繁衍生息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祈福與祭祀方式,以此來增進族人對先祖的敬仰和未來的祈願。

台灣的「狩獵祭」不限于山地各族,從泰雅人、邵族人、鄒族,到海岸的阿美族人等都有舉行。狩獵祭的對象是普通的獵神或獸靈,而且以獵獸的下額骨為目標。狩獵祭的目的是祈求及酬謝狩獵時的豐收與獵人的安全。

其中,有刺青紋面的泰雅族最為典型,他們的傳統生活以狩獵為主,定期都會舉辦狩獵祭、祖先祭等。他們的狩獵形態也多變講究,既有放狗式、巡獵式,也有搜索式、埋伏式。

一直以射殺野獸為生的鄒族也是「狩獵祭」的主力,狩獵衍生的皮衣和皮帽是鄒族人節日時的主要打扮。他們有氏族男子集會的專用場所庫巴,這也是鄒族群的聖地,過去男性年甫弱冠,就需離家到庫巴集訓,接受文化、歷史、技藝、狩獵的訓練,使其成為捍衛部落的勇士。

相比之下,邵族人在狩獵祭時,所有男子都需要上山三天集體捕獵,回來之後全體族人聚餐。不過,現在邵族人的生活方式已經改變,政治環境不允許狩獵,因此族人僅在農曆七月初一舉行象徵性的儀式。

其實,如果深入了解就會發現,為了永續生計,保障獵物的源源不斷,原住民狩獵時有很多規矩和講究,並不是所謂的濫獵。例如在動物懷孕繁殖期間禁止狩獵、幼獸幼鳥要放生、要珍惜獵獲的獸肉、不可燒毀和濫砍禽獸聚集的森林和大樹等。

原住民族在台灣生活最久,長期居住山林、使用野生動植物,千百年與生態共處,狩獵文化兼顧保育與環境永續價值。

而如今,原住民的傳統狩獵文化與動物保育一再衍生爭議,深陷兩難之中,甚至是被告上法庭。狩獵原住民何去何從,狩獵文化如何傳承……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

台灣「幽靈部隊」擅弓箭和吹針,主力居然是神出鬼沒的獵戶!

版權說明:本文由WILDER原創,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46707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