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蘇35究竟能否用國產武器?大馬蘇30用炸彈給出答案

Alinna ...| 2017-06-17| 檢舉

日前,馬來西亞空軍披露一段蘇-30MKM戰機訓練的視頻。視頻顯示,2016年11月,馬來西亞成功用蘇-30MKM試射了美製GBU-12型雷射制導炸彈。

蘇-30MKM配有法國泰利斯公司的光電制導吊艙,飛機試射GBU-12應該也是用的美國吊艙。大馬這樣用著俄制的飛機,卻配著歐美的武器,究竟是為什麼?難道就沒啥限制?今天,北國防務(微信ID:sinorusdef)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這事。

馬來西亞空軍的蘇-30MKM

根據目前的信息無法知道蘇-30MKM使用美製炸彈這是馬來西亞自己整合的,還是透過俄羅斯原廠整合的。蘇-30MKM採用開放式航電架構,在整合外國航電與武器方面不會有問題。差別在於是由俄羅斯原廠整合還是馬來西亞自己或是找外國廠商來整合。

所謂的武器「整合」,簡單的說包括武器能否發射,以及與航電系統的融合問題。關於武器的發射,目前絕大多數武器最終的火控接口是模擬的,也就是說飛彈與飛機最終的溝通是以模擬電信號來進行,這樣只要做個溝通接口,讓武器與戰機可以溝通,那武器就可以發射,這種整合即使不由原廠來也可進行。

蘇-30MKM試射GBU-12畫面

因此,舉個例子,中國購買的蘇-35即便不經過俄羅斯要整合國產武器理論上問題也不大。但這種非原廠整合多少是有缺點的,特別是在越智能的飛機上缺點越明顯。如蘇-35上有電子飛行員,會依據當下的作戰情況給予飛行員建議,而其給予建議的依據是衡量威脅狀況,以及本身的反制能力,換言之飛機上的武器性能也是專家系統考慮的依據之一。

這種非原廠的整合方式有點像是讓飛機「認為」是已經存檔好的武器,那麼如果這個非原廠的武器的性能與原來設定的落差太大,飛機給予的意見就可能會有問題。比如空對空飛彈的問題,如果我們用「誘騙」的方式讓蘇-35把霹靂-12認成R-77,那就有可能明明霹靂-12已經可以發射的距離,飛機還建議你不要射,或是飛機認為現在可以用R-77的格鬥能力取勝,而打出去的卻是特性比較像AIM-120的霹靂-12。

因此這種非原廠整合方式在越先進的飛機上,就越會限制飛機的潛力。當然,這多少可以用訓練方式去彌補,而且如果考慮到貨源的穩定,也未嘗不可。

俄羅斯已經同意蘇-35整合國產武器,這只是時間問題,中國似乎沒有太大必要去「破解」

蘇-30MKM的智能化程度沒有蘇-35那麼複雜,因此上述問題即使存在,影響相對較小。此外它的對地光電制導是靠泰利斯的「達摩利克斯」吊艙,因此武器與飛機的溝通可以透過吊艙,這就與飛機本身較無關係,只要法國跟美國願意,兩者之間把吊艙跟炸彈整合在一起,應該就沒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戰機與武器的溝通是全數字的,那就會有編碼的問題,就很難或是無法以上述誘騙的方式進行非原廠整合。全數字化是趨勢,但由於武器系統必須考慮與上一代系統的兼容問題,因此不可能很激進的突然變成全數字然後導致無法用庫存武器,因此據估計如果真的要把武器接口全數字化,還要過個一兩代才有機會。

在米格-35的發布會上,光電吊艙也一起亮相

再來看看為什麼馬來西亞的光電吊艙是法國的,現在又要用美國的制導炸彈呢?原因很簡單,這兩者現在正好是俄系戰機的不足。

首先是光電吊艙,戰術戰機的光電吊艙正好是俄羅斯的弱項,而且好壞還不好說,因為俄羅斯根本還沒有同類系統真的服役過,所以無從比較。俄羅斯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推出過Sapson-E系列吊艙要用於蘇-30戰機,不過至今都沒有服役。

西方吊艙加俄制武器這種畫面不只在大馬,印度也有這種情況

近年來俄羅斯也為米格-35、蘇-35、T-50研製了光電吊艙,但都還沒服役。而蘇-30MKM是十年前採購的,如果採購美法的吊艙沒問題,當然是美法的好。美國的光電制導吊艙性能好而且受到實戰驗證,法國泰利斯的光電系統則公認可與美國比肩。

至於炸彈,蘇-30MKM明明有俄制KAB系列炸彈,為何還要去整合美製GBU-12炸彈呢?首先這裡有個問題,馬來西亞似乎並未採購KAB炸彈,而BGU-12則是隨F-18一起購買現成的。

和F-18戰鬥機一起,大馬也買進了不少美製機載武器

此外,真正的重點應該在於炸彈的噸位與用途。俄羅斯現役的KAB系列炸彈最輕的是500千克,而GBU-12是500磅,約227千克,只有KAB-500的一半不到,破壞力不同用途也不會一樣。如果只要500磅炸彈就能解決的事,用500千克太過浪費。而缺乏小噸位精確制導炸彈確實是俄羅斯戰機的不足,俄羅斯人也清楚,所以催生了發射重250千克的KAB-250,不過這在2011年才公開,目前已在敘利亞使用,而這當然不是蘇-30MKM現階段可以獲得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37840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