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與中國對決?將比印度更屈辱

Alinna ...| 2017-06-16| 檢舉

據參考消息 6 月 15 日報道,日本《東洋經濟周刊》5 月 13 日一期刊登日本大學危機管理系教授川中敬一的一篇文章,題為《在展示對決姿態前先看清中國的意圖》,全文如下:

看到當前日本與中國的安全保障關係,讓我聯想起 1962 年 10 月起中國與印度持續大約一個月的大規模武裝衝突。這場中印戰爭爆發前的狀況與現在日中之間的狀況非常相似。

中印戰爭以印度慘敗收場,並招致該國國際地位下滑。日本人習慣上以為 " 是中國出於領土野心,單方面向愛好和平的印度發動侵略 ",但實際情況卻遠不是這樣。首先動手的是印度。

中印間的領土和主權問題發端於 20 世紀初,當時印度還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卻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主權問題是關於西藏的,領土紛爭主要發生在東部和西部地區。1957 年,中國在西部地區建設戰略公路。而印度則越過東部地區兩國達成默契的邊境線,部署軍力,率先開炮。

此外,自 1959 年達賴喇嘛流亡以來,印度一直庇護他。在中方看來,這從根本上威脅到了 " 恢復中華 " 這一近代中國革命命題。也就是說,印度在煽動 " 分裂中華 "。印度的一系列行為,在中方看來,已經滿足了動武的條件。

尼赫魯政府還沒有理解中方的意圖,便開始動用武力,最終為自己輕率和魯莽的軍事政治判斷付出了代價。

中國的領土主張

阻止中華民族的分裂,讓外國重新認識到中國的價值觀是始自清末改革運動的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性命題。領土持續被歐美列強和日本篡奪,成為大眾革命的動力,與近代中國的領土觀息息相關。

中國國民黨繼承了這一命題,同時,中國共產黨同樣也繼承了這一命題。

共產黨的建國理念可以歸結為上面所說的 " 恢復中華 "。中國的軍力就是為了完成這一命題而存在的。因此,中國自 1949 年以來,大力發展以核能力為首的國防力量建設。同時,為了滿足國防現代化所需要的資金,堅持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現在,維護經濟發展也成為軍隊的使命。按照中國的思維,如果失去國家的生存和社會民族的安全,穩定的經濟活動將無從談起。正因為如此,中國才優先國家防衛。

中國軍事戰略的原則是 " 積極防禦 ",這點從未動搖過。因此,霸權主義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威脅。不過,中國對自己與美國在軍力等國力上的差距有著清醒的認識。

為了實現國家的發展,中國自己並不希望與美國進行軍事對決。而將確保在中國市場優勢作為國策的美國也同樣如此。兩國不僅在經濟領域,在軍事領域也試圖構建密切合作關係的原因也在這裡。

能等量理解中國的意圖嗎?

實際上,如果不觀察和理解這一脈絡和結構,就認不清中國軍事活動的本質和方向。

從這一結構來看待海洋問題,中方的目的是抑制美國在南海管制海上交通線的這種軍事行動。在抑制的基礎上,確保與美國談判時的優勢。另外,南海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即使為了防護海上交通線,也必須堅守 " 九段線 "。

在東海和西北太平洋,中國軍力希望突破該海域上的所謂第一島鏈,向日本南部海域挺進,如果與美國爆發戰爭就可延遲美軍部隊的進攻。

中國計劃在 21 世紀中葉左右,按照既定的兵力部署計劃逐步實現上述戰略。

印度之所以在中印戰爭中敗北,除了尼赫魯的思想問題外,還因為他對本國軍力和國家體制毫無根據的自負,以及對中方意志和軍力不切實際的低估。正如很多人指出的,直接原因是政治領導層和高級軍人的情報認識以及作戰領導能力的拙劣。也就是說,當時的印度既沒有與中國開戰的心理準備,也沒有實力和戰前籌備,只是基於唯我獨尊的幻想,而將自己引向了與中國的戰爭。知道這段歷史,我認為可以給現在的日中關係提供很好的教訓。

反過來說,考慮到最近的日中關係,兩國之間的確存在過紛爭。日本警惕中國和感到不快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此,最近日本輿論理所當然地表現出 " 反華 "" 厭華 " 的傾向。

戰鬥雖說是軍事組織專管的活動,但戰爭卻是全國家的行為。然而,日本既沒有打仗的心理準備,也沒有展望。自衛隊只關心組織的自我膨脹和生存,出於該目的才將中國視為假想敵。這便是日本的實際狀態。國民也好,經濟界也好,都缺乏國家生存保障是生存前提,即國防當事人的意識。這也是一個實際狀態。

處在這種社會狀況下的日本,要想展示與有著堅定理念的中國的對決姿態,除了大幅自我變革外,還離不開等量理解對方的意圖。否則,可能會出現比過去印度更加屈辱的結果。

過去的印度幻想著 " 美英蘇以及國際聯盟都站在自己一邊 "。但最終誰都沒有伸手相助。(編譯 / 張誠)

文章來源: https://www.twgreatdaily.com/cat35/node1536479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