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宣布成功完成119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試驗,刷新此前2016年珠海航展披露的67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試驗紀錄,標誌著智能無人集群領域的又一突破,奠定了我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試驗中,119架小型固定翼無人機成功演示了密集彈射起飛、空中集結、多目標分組、編隊合圍、集群行動等動作。

小科普分割線
為什麼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難?
固定翼無人機不像四旋翼無人機可以在空中懸停,更容易精確定位和編寫控制程序,它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維持在空中飛行,每架無人機不僅需要知道自己在哪裡,而且還得知道附近其他無人機的位置和方向,並根據情況調整方向,以避免發生「空中撞機」事故。這就意味著固定翼無人機必須有「相互溝通」能力,對它們的傳感器、通信、定位等技術提出了極高要求。
在無人機集群的控制技術領域,中美走在世界最前列。2015年,美國海軍實現50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的紀錄。這些無人機按照主從模式飛行,利用無線自組織網絡進行信息交互和共享。
與以往每架飛機需要一個操作員不同,該項目通過集群地面控制站實現了同時對50架無人機的控制,將控制權逐漸轉移至飛行器,使無人機實現自主飛行和決策,以減輕操控人員的壓力。
2016年11月,中國第一個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試驗以67架飛機的數量打破了美國的紀錄。今年1月,美軍使用三架戰鬥機在空中釋放了103架「山鶉」微型偵察無人機,可連續飛行半小時之久,能自主執行情報搜集和監控任務。但不到半年時間,這個紀錄再次被中國改寫。

「集群智能」作為一種顛覆性技術,一直被各國視作無人系統人工智慧的核心,是未來智能無人系統的突破口。大規模、低成本、多功能的無人機集群通過空中組網、自主控制、群智決策,可以應用於多種探測感知、應急通信等任務。

具體說來,這類無人機集群實施對地攻擊時,就將對地面防空系統構成全新挑戰:個體目標太小難以跟蹤,即便擊落其中幾架,也無法消除整個機群的威脅。把無人機群作為一個整體來控制,對未來無人機作戰及應用方面有廣闊的前景。與單機作戰平台相比,無人機群在作戰時具備功能分布化、體系生存率高、作戰成本低等優勢。在對抗過程中,當部分個體失去作戰能力,整個集群仍可以繼續執行作戰任務。

未來智能無人集群還將呈現系統智能化、網絡極大化、節點極小化、平台多樣化、成本低廉化五大特點,並加速推進智能無人集群向裝備系列化、應用多樣化、覆蓋全域化快速發展。
轉載請註明來源:今天頭條